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跨国巨头逐鹿西部“三城记”
发布时间:2010-3-29 19:00:52
 
文章内容

从最初区区13个人,到现在多达200余位研发工程师,IBM在西安,也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投下重注。

3月23日,持续数天的沙尘暴刚刚过去,西安IB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软件集团总经理Steve Mills就出现在西安软件园,他指点着一张中国地图说,他们刚刚落户西安的IBM中国开发中心(中国西部),业务将辐射中国西南和西北几乎所有省区。

与此同时,以惠普和富士康相继落户为契机,重庆打造产能8000万到1亿台的“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基地”的努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英特尔-T前董事局主席贝瑞特先生依然在成都大街上的户外广告橱窗里微笑着说:“这一场地震,动摇不了我们在成都最大做强的决心”——英特尔在成都的总投资累计已达6亿美元。

尽管到目前为止,“西三角”经济圈仍只是个概念,但至少在国际IT产业巨头中国布局西移的比拼中,川渝陕三地产业竞争与整合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

一场沙尘暴引发的招商“暗战”

早在2002年,一个数亿美元的IT投资项目,就曾深度青睐过西安,但最终却因沙尘暴而功败垂成。

“当年英特尔公司考察小组结束西安之行前在机场遭遇沙尘暴,被迫滞留数小时。而英特尔的另一个小组也是在西安碰巧遇到市中心广场的麦当劳餐厅爆炸。”提起当年发生的这两起偶然事件,西安高新区人仍是记忆犹新,当年的西安留给英特尔公司的印象是,生活和自然环境不如成都等其他城市。

当年争夺英特尔3.75亿美元投资项目的5座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西安、成都、苏州,而西安更是英特尔公司的考察重点。但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次年英特尔宣布其第二个中国封装测试基地正式落户成都。

“只差一口气,没有留住英特尔。”每当提起这件事,时任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景俊海就难以释怀。

直到2006年4月,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投资2.55亿美元的项目正式落户,才让西安高新区人扬眉吐气,由此西安开始聚集了甲骨文、爱默生以及富士通等一大批企业,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如今,政绩斐然的景俊海已经升任陕西省副省长一职,但高新区仍然是他的主管业务,IBM的高层称呼他为“老朋友”。

说当年西安刮起的那场沙尘暴成就了成都,显然并不过分。

8年前,英特尔董事局主席贝瑞特到成都高新区考察,曾提出一个问题:“成都工厂开工建设后,拆迁村子里的小鸟如何安置?”据称在他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才决定投资3.75亿美元成立成都工厂。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成都招商的成功案例。

由此,按照贝瑞特提出的“在成都做大做强”的精神,英特尔通过三次增资,在去年底将成都工厂注册资本增加到6亿美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成都官员告诉记者,重庆方面曾经开出了非常优厚条件,希望英特尔能够将二期项目转移过去,“英特尔当时已经动心了”。但成都随后细致入微的工作,以及成都已经形成的人才、配套等综合因素,还是让英特尔留了下来,这也显示出有上海宝钢工作背景的成都市市长葛红林的运筹能力。

不仅如此,英特尔还将自己在上海的工厂搬迁到成都,使得IT产业西移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半导体行业竞争的激烈和利润越来越薄,整个行业的导向已经变了,很多企业转行做太阳能、LED去了。”半导体专家莫大康表示,地方政府做大产业集群愿望,正在丧失成本优势的支撑,不排除英特尔若干年后会继续搬走,比如去正在建设中的越南工厂。

当优惠政策遭遇区域规划

“招商引资的过程对各地政府来说,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比拼的是投资环境、政策,以及执行力。”一位成都的IT行业投资者表示,一些国际化企业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获得他们最想得到的东西,比如税务优惠、政策支持等。

重庆社科院区域所的李勇所长认为,在川渝陕三地的IT产业布局上,目前的定位是比较合理的。比如重庆重点发展PC,成都做芯片、电子商务,西安做软件等等,通过承接IT产业的转移,三个城市有竞争也有合作。

按照重庆市的规划,2012年,该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吸引1000亿元投资,主营收入2500亿元。“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引进投资时,要将结算中心放在重庆,否则重庆也好还是西安、成都也好,都将只是一个大规模的加工基地。”李勇表示,这应该不是我们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

李勇举例说,之前沿海一些项目的结算中心,不是放在国外就是放在香港,当地留不下什么。但这次重庆方面就注意到了,比如引入富士康,就直接和郭台铭谈判,不仅要求将结算中心放在重庆,还要将研发中心放过来。“现在入驻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兑现了承诺。”李勇说。

不仅如此,一家台湾企业在入驻西永微电子园时,还带来了200多家配套企业,“三年内,实现80%的配件由重庆提供。”或许,今年两会上重庆市政府的承诺也将由此实现。

陕西省社科院区域所所长张宝通认为,三地在发展IT产业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但目前出现了互相挖角的一些恶性竞争,在初期是正常的,随着“西三角”的进一步整合,势必会取消这些屏障,达到优势互补。

“铁三角”还是“斗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西三角并不是国务院提出的,而是由地方上自下而上的倡导。据了解,最先提出西三角概念的是重庆市。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济圈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联合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而就在两会上,重庆市代表团已提请国家有关方面将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事实上,从深层次看,“面临威胁的重庆,正被迫拉西安抗衡来成都。”

重庆直辖后,被国家定位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甚至是交通枢纽。但这个地位似乎并不被“市场”所认可——迹象就是,有些经济要素并没有如重庆如愿地自动落户重庆。比如交通,目前成都仍扮演着西南地区公路、铁路和航空枢纽的角色。

因此,三个城市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如何打破天然屏障。宝成线、湘渝线让蜀道不再难,近两年全面开工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让三座城市进入了真正意义的‘铁三角’时代。”陕西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如是表示。

但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10年中,川渝陕急切的需要整合。一方面,只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三角”才可以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相提并论,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不至于陷入到恶性竞争之中。

“但目前热衷于提倡‘西三角’的只有重庆,直辖市期望自己能够在西部开发的下一个10年获取更多的机会并提升地位;对于陕西来说,未来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川渝文化的截然不同,让陕西对‘西三角’所及若离;成都则热衷于提倡川渝经济区,并争取写入‘十二五’规划,似乎这个目标更为现实一些。”张宝通表示。

[责任编辑:Jackxiao]


相关文章
  • ·跨国巨头逐鹿西部“三城记”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