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的路径
长久以来,安徽的区域地位异常尴尬,靠近长三角却又属于中部地区,交通等各方面的限制,让安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
“中部崛起”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随着铁路、公路、机场等多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合肥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合肥经开区成为安徽省对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打“转移经济”牌,开始成为安徽省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2006年,东向发展战略正式纳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
在这一战略下,重要的通道向东修建,重要的产业向东衔接,招商引资的目标瞄准东边。目前,安徽外来投资中有六成左右来自长三角。仅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资本就从2006年的509亿增至2008年的1468亿,年均增长超过60%。
2008年1月,安徽首次以“泛长三角”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那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他指出 “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随着交通的发展与长三角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当然也就推动了长三角产业向安徽转移的步伐。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由于高铁等铁路通车,长三角转移到安徽的速度持续加快,仅2009年1到9月份,来自长三角的总投资就达到9014亿元。
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关闭了其在上海的6家工厂和广东的红茶工厂,整体迁入合肥经开区,在这里分五期建起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园,并致力于将它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国内家电领袖海尔在合肥的工业园不断膨胀,产值由建厂初期的3亿元猛增至2008年的150亿元。
龙头企业的转移带来的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都在向合肥转移集聚。
据合肥经开区外宣办主任张和允介绍,截至目前,已有来自欧、美、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8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合肥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