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21日电 (管哲晖、章苒)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如何在调结构、抓转型的同时扩投资、保增长,是浙江经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重大考验面前,浙江省再一次抓住了30年来快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办法——向市场要增长。
思路决定出路。到今年10月末,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由年初的下降27%到增长17.3%,增幅高出全国20个百分点;到11月末,进出口增幅首次由负转正。向市场要增长,使浙江经济在困难中实现了凤凰涅槃。
向“微笑曲线”两端要效益
一个个红苹果鲜嫩欲滴,在今秋106届广交会宁波展区上分外夺目,更引人注目的是苹果上那四个金字:“宁波智造”。
从制造到“智造”,这变化不光属于宁波,整个浙江制造都在这场迎接危机挑战的过程中努力走向产业经济学“微笑曲线”的两端——技术、专利,品牌、营销和服务。
国际汽车市场一片萧条,全球最大的汽车铝合金车轮制造商——陈爱莲旗下的“万丰奥特”却在满负荷生产。上半年,她投资3亿元、耗时1年引进的国际顶级锻造工艺首次在国内实现工业化应用,企业开始主攻高端市场,而且生产线上采用的是一组自行研发制造的工业机器人系统。
作为“微笑曲线”的一端,即有了高精尖的技术、创意和设备,才能有高附加值、高利润,这一点,被经济寒冬中的浙商清醒地认识。绍兴的纺织企业越来越肯在创意设计上花钱了,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的直接客户突破了2000家;吉利汽车当家人李书福把危机当作契机,采购到许多西方国家以往捏着不卖的高端设备;遭遇美国轮胎特保案影响的中策橡胶年利润却增长2倍,因为仅去年企业就完成了13个国家技改项目,今年又投资上马了全球最大的高性能轿车子午线轮胎生产线。
作为“微笑曲线”的另一端,浙江企业在营销服务的创新方面屡屡出奇。11月27日,30家服饰连锁店在杭州、长春等地闪亮登场,其网络旗舰店同步上线。作为温州服装龙头的法派集团联合8家温州企业组建的市场营销联盟,以保兴发展控股品牌为纽带,吸纳150多家本地企业参与,统一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物流配送,从酝酿到大规模抢滩国内市场不过短短1年。
迈向“微笑曲线”的高端,浙江“块状经济”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在温州瑞安,13家塑料薄膜及相关企业剥离各自研发机构,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建立了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打造新型技术服务平台,细化了分工,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以产权为纽带解决了中小企业研发有心无力的缺陷;在宁波,8家行业协会推出气动元件、饮水机内胆等8项产业联盟标准,有图纸,有详解,及时响应市场需求,推进了小企业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同业恶性竞争。
浙江企业纷纷从贴牌加工转变为卖设计、卖品牌。今年4月,在为意大利著名休闲鞋品牌GEOX做了5年代工后,“中国鞋王”奥康鞋业的10多名设计人员第一次加入了对方的研发队伍,5月在为德国顶尖女鞋品牌代工30万双鞋时,用上了奥康研发的轻便鞋底,出厂单价较往常高了2至5美元。向升级的消费需求要增长
2009年1月,天津,麦购时代广场。
开业的鞭炮声犹在耳,随同全国第一家温州名品购物中心进驻的温州商人潘旭聪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做了8年外贸服装贴牌,刚推出的自有品牌“卡里法特”究竟能不能成?
如今他彻底放心了。借助政府“名品进名店”活动,“卡里法特”成功走进国内20多家大商场,今年前10个月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企业在与危机赛跑,政府也主动谋划。自年初温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温州名购”以来,在大江南北开出了40多家“温州名购”,拥有2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商品的“温州制造”第一次实现了抱团进驻国内大商场。
外部需求下滑,内部供给过剩,但国内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浙江迅速实施战略转移——全面进军国内市场,不仅要走进去,还要“走上去”,改变浙江制造旧面孔。各地政府纷纷推动骨干企业和商会、协会,在国内重点城市组建浙江产品贸易(展示)中心,实施“浙江名品进名店”工程:宁波,全力拓展中西部市场,1年内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先后在南昌、重庆落户,经营宁波名牌商品五六千种。拥有海亮、盾安等著名企业的绍兴店口镇,今年特地在广交会展馆对面的保利世贸中心包下整个一号展馆,为的就是在国际上打响“五金之乡”的区域制造品牌……
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智能化改造、“金太阳工程”……浙江的优质电工产品、名牌轻工商品、优秀建筑商等借助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纷纷发力进入重大工程项目。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浙江企业溯流而上,通过海外收购占据未来市场高端。2月,中国最大的软体家具制造商海宁“卡森”收购拥有21家专卖店、年销售额1340万英镑的英国SofasUK公司;5月,在北京奥运场馆有不俗表现的音王集团,去年以来完成了对英国三大音响著名品牌的收购,并着手进军伦敦奥运会;7月,台州杰克控股以4500万美元收购两家德国老牌缝纫机企业,其中一家为世界三大自动裁床制造商……
向新兴产业要升级空间
明年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场馆间,将行驶大量电动汽车,而这些上汽集团等提供的汽车里,装的是浙江天能集团的动力电池。今年,这家由电动自行车电池企业变身而来的新能源制造商,还把太阳能储能电池卖给了西班牙、南非的厂商,用于那里的屋顶发电、太阳能路灯。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在浙江迅速崛起,更为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空间。
浙江太阳能、风能产业取得关键性突破。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制造商——正泰集团今年成为全球5家能生产转化效率8%以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企业之一,在杭州建成国内首个兆瓦级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浙江节能光电产业蓄势待发。2年前打赢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的传统电工产品制造商——温州通领科技,联手中山大学转身进军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行业,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ED中国芯。
浙江新能源汽车界新秀辈出,永康众泰集团在上海车展推出续驶里程堪比汽油车的纯电动汽车,吉利集团则于12月16日与全球500强美国“江森自控”签订包括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在内的战略协议。
航空航天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在浙江播下种子。今年3月,嘉兴市政府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研究所签约共建“长三角航空科技产业园”,10月又与中国伽利略卫星导航有限公司签约在嘉兴共建“航天航空产业园”,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30家国内外著名航空航天企业入驻。造电梯起家的杭州西子集团则成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为大飞机项目初步选定的9家首批供应商之一。
顺应年人均GDP越过6000美元、迈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发展特征,浙江服务业升级步伐加快。在杭州,包括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超过了全市GDP平均增速;在宁波,依托东方大港,船舶设计、航运经纪服务、船级社等引来众多国际中高端企业;在舟山,素来只能看海观佛的旅游业招来了张艺谋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普陀”。在浙江全省,工业企业中推行的主辅分离,使得仓储物流、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增长。
浙江经济,正历尽秋冬而孕育新春。
[责任编辑:Jack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