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一区中,吉林、辽宁、内蒙古地区主要负责人近期发生调整。
中共中央近日决定,由原吉林省委书记王珉任辽宁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原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任吉林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原河北省省长胡春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新履任的三位高层官员,将给中国最北部地区的几个省份带来的变化值得期待。
“60后”官员
在上述三人中,有两位“60后”官员:新任吉林省党委书记孙政才和新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
孙政才出生于1963年9月,农学博士,曾担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副院长,北京市顺义区长、区委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2006年12月孙政才任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另一位屡屡刷新中国最年轻官员纪录的政界明星——胡春华,同样生于1963年,1983年任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干部、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自治区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
自2003年起,胡春华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2006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2008年3月任河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2009年1月当选河北省省长。
两位“60后”党委书记的上任,将给予老工业基地新的机遇和创新的血液。
此外,以孙政才在农业领域的知识背景,以及胡春华在河北任职期间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来说,两人来到正在发展“大农业”的吉林和正加快能源经济发展的内蒙古来说,无疑是各展所长。
老基地调动结合区位优势
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省份,吉林省拥有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通过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吉林已经初步建立起从农作物的新品种引进到粮食深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2008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将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目前的500亿斤水平,提高到600亿斤。
这项总投资260亿元、5年完成的大型农业工程是吉林省创新农业的一大体现。对于长期从事农业工作,并由农业部“空降”吉林的孙政才来说,无疑是拿了一副“好牌”。
不过,一位吉林省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吉林省在完成新增百亿斤商品粮目标之后,由于受到土地面积等物质条件的制约,下一步吉林省的农作物产量,特别是商品粮产量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下一步吉林省“大农业”的发展中,如何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传统粮食生产和经营方式等,都需要在战略思路上进行更大的调整。而这也是孙政才上任后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而王珉和胡春华两位,在地方任职期间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此前担任吉林省委书记的王珉在吉林省任职期间,加快推进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今年11月16日,《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获得国务院批准,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2002年至2004年王珉在苏州担任市委书记期间,苏州提出了“民营经济腾飞计划” 。而对于传统上一直以国有经济为主的东北地区来说,发展民营经济正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胡春华担任河北省省长期间,提出“统筹好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地区对接”的思路,同时发展冀东、冀中南两大新经济增长极,推动河北经济高速发展。
[责任编辑:ben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