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回暖再夯实 前8月累计用电量首翻红
发布时间:2009-9-15 18:57:48
 
文章内容

在连续3个月实现当月用电量同比增长后,至8月份,中国的累计用电量也首次出现了正增长。国家能源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正在巩固。

数据显示,今年1~8月累计,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为2.3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6%。增幅虽不大,却具有“扭亏为盈”的象征意义。

从今年的累计用电量看,1月份时,该数据是同比下滑12.88%,到一季度末时,下降幅度已经收窄到4.02%,到上半年结束时,进一步收窄为下降2.24%,再从7月时的下滑0.89%到8月的“翻红”,这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正在逐步走高。

加上9月11日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人民银行、财政部密集发布的8月份其他经济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出口依旧保持较大幅度的同比负增长外,主要经济指标升势明显,中国经济回暖态势明显。

用电量连续3月正增长

从8月单月的全社会用电量看,当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4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2%,环比增长1.23%,不仅连续保持5个月环比正增长,也是连续第三个月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且增长速度呈大幅增大态势。

业界判断,8月高温天气是社会用电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尤其是工业生产逐渐恢复,也是用电量持续回暖的重要原因。

这从全国工业用电量的变化可窥端倪。能源局的数据显示,虽然前八月全国第二产业用电量为1.72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了2.84%,但呈现出下降幅度继续收窄的趋势,较上月的-4.26%,有明显回升。

国家统计局9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外部需求依然疲软(8月出口额不升反降)的背景下,8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7月的10.8%和6月的10.7%,增幅继续保持逐月回升的态势。

其中,不管是“耗能大户”的重工业,还是对能源较少依赖的轻工业均呈现持续回暖态势。8 月重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轻工业同比增长9.8%,而7 月的增幅分别为11.3%和9.2%。

不只是工业用电量,全国其他门类的用电量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6.29%,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11.39%。

其他一些宏观数据也印证了经济回暖的趋势。本月早些时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创下16个月新高,且连续6个月站在象征经济趋暖的50%临界点以上,并逐月上升。

此外,根据有关部门9月11日发布的数据,8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6%,高于市场预期;全国财政收入增幅达36.1%,在实现连续四个月正增长的同时创下今年财政收入增速新高;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两指数同比降幅都在收窄,其中CPI环比上涨0.5%,为6个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外贸出口值环比增长3.4%,连续两个月超千亿美元。

发电量同步翻红

在用电量持续复苏的另一面,是发电量也同步实现了转负为正。

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前8月中国发电量达到2.33万亿千瓦时(发电量是规模以上发电企业除风电外的发电量,故小于全社会用电量,下同),同比增长0.8%,相较于前7月全国累计发电量的同比增幅(-0.7%),增长了1.5个百分点。

8月单月,中国发电量为34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连续第三个月实现同比增长,且较上月的4.8%有大幅提升。

全国发电量自去年10月份以来连续大幅下滑,今年二季度后逐步企稳,6月份全国单月发电量才转“负”为“正”。

从全国发电设备的累计平均利用时间来看,也正处在逐月回升态势中。1~8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2956小时,比上半年的平均指标提高了850个小时。

发电设备利用率是衡量经济发展势头的一个标志,使用时间越长、利用率越高,说明经济发展的形势就越趋于好的方向。

不过,2956小时这个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287小时。业界判断,这与今年新增电力设备有关。前八月,全国新增的电力生产能力(正式投产)超过4000万千瓦,而目前全国的用电量刚刚总体恢复至去年水平的情况下,这自然“稀释”了发电设备的利用率。

值得关注的是,前八月投产的4082万千瓦新增发电设备中,水电占了约四分之一(1025万千瓦),远高于水电目前在全国电力结构中的比例(19.5%)。

这表明,进入2009年以来,之前备受移民、法规配套以及上网电价低等困扰的中国水电,正在从“有序开发”(政府“十一五规划”对水电的定位)向“积极推进”(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求是》撰文时对水电的新定位)演进。

[责任编辑:jbyao]


相关文章
  • ·回暖再夯实 前8月累计用电量首翻红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