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殷 晴
问:中国从2008年7月起开始大量增持美国国债,一年时间内增持量近3000亿美元。为何选择在此时大幅度减持?
因此,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明显改进之前,美元依然可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储备货币,尽管这种格局并不公平。在这个趋势中,所进行的增持或者减持,往往只能视为是阶段性的调整。
问:从结构上看,中国在一季度对美国国债“抛长购短”,在6月份则出现了“抛短购长”的调整。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
郭红玉:仅仅从“抛短购长”的情况看,似乎是反映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复苏持有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利率只可能下调不会上调,这时持有长期债券比较安全。
问:减持美国国债是否会造成市场波动,是否会成为市场操作的趋势?
郭红玉:如果市场行为反映了投资主体预期的话,那么,减持美元债券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就可能是一个战略的行为,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问:您认为我国对于持有美国国债数量的操作,怎样才能更规范、更科学、更符合市场规律?
郭红玉:中国如果要获得主动权,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顺差;第二,扩大资本输出,把金融资产转变成实物资产,转变成土地、矿产、企业等等,这样就可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