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GE仍然取得了180亿美元的赢利,达到了公司历史上的第三高水平,CEO伊梅尔特计算过,历史上GE已经安然度过9次经济衰退与1次经济萧条,而在这次经济周期中,“放眼全球”成为其艰难时势下的优先战略,“全球多样性非常重要,因为它可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并分散风险”。
作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市场理所当然被更多的全球CEO们所关注——在2009年,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绝不仅仅是高瞻远瞩式的畅想,更会是实实在在的业绩指标。2009年,不少跨国巨头们在传统主流市场将会继续遭遇麻烦,以东芝为例,新任社长佐佐木则夫8月初公布的行动计划中,遍布日欧的多处生产设施即将关闭,其中营收任务的缺口相当部分将会转移至中国,比如,他明确要求东芝笔记本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需要从2007财年的4%上升到2010财年的7%。
伊梅尔特则幸福地谈及,去年夏天北京奥运16天的光荣绽放,“在巩固了与中国关系的同时,GE的多个业务平台共同获得了20亿美元的收入。”不久前,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封面发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Can China Save the World?)的追问。那么,中国市场到底有多重要,不妨来听听那些被分析师和媒体们追问业绩预期的公司老总们的回答吧。
看哪,4万亿
每年的5-6月份,诸如IBM、SAP等IT公司都会在美国奥兰多召开各自的年度技术大会。公司的高管们在介绍新技术和产品时,也往往要展望业绩。2009年,如果你恰好在美国奥兰多参加这其中的任一场活动时,你可能会有身在北京的错觉。
每当分析师追问销售老总如何完成预期业绩时,几乎众口一词地说,“我们在中国市场有长期的耕耘,中国的经济依然显示出增长的劲头;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我们而言,有很大的机会……” 在欧美日市场业绩止不住下滑时,中国市场成了一剂强心针。
ABB集团CEO昊坤(Joseph M. Hogan)迅速看到了4万亿刺激计划的机会,“我们了解到中国将投资1320亿美元,建立长达2.6万公里的电网,相关的电力设施和设备投资在2009年到2010年中也会进一步增加”,而这正是ABB擅长的领域,为此,ABB已经进行全面的准备,比如对重庆的变压器生产企业进行了产能扩充,以便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需求。
虽然快消领域的宝洁并不能直接从政府的刺激计划中得到什么,不过新任的CEO鲍勃·麦克唐纳则已经有了这样的遐想,“假以时日,如果我们能将(宝洁产品)在中国和印度市场的人均消费额提升至墨西哥水平,那将带来额外4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宝洁2008财年的收入约为800亿美元,等于再造半个宝洁。麦克唐纳的句式,让人想起100多年前,英国资本家的憧憬:“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如今,中国正在将庞大的人口基数转变为现实的消费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了16.6%,也难怪在中国主打相机业务的佳能(中国)上下,对于今年20%的增长目标仍然信心满满。
而宝洁则在不断地扩展其品牌和产品目录,通过广阔的分销网络(包括网上商城),进一步将他们的产品分销到中国小型城市和农村。中国农村也在吸引佳能的注意,佳能中国公司副总裁黄松说,他们也在考虑是否要为“家电下乡”提供一些产品,因为“中国农村的消费者收入也在不断增长,足以购买佳能相对低端一些的产品。”而尽管东芝中国总代表田中孝明告诉记者,东芝家电部门没有相关的产品进入“家电下乡”项目,但是作为美的空调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东芝同样分享了一杯羹。
瓜豆之说
上半年,当通用汽车在本土为“生存还是毁灭”而焦虑不已的时候,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她却迎来了“播种中国”10余年后又一个的记录年,今年1至7月,通用汽车在华共实现汽车销售959035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增长42.8%。
而对于不少跨国公司而言,耕耘中国的时间长度与空间广度,或许将直接决定2009年在这片绿洲上的收成。
也许克莱斯勒就会后悔。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决定发展轿车的时候,一汽本是希望和克莱斯勒公司合作,但克莱斯勒则开出了高达1760万美元的“入门费”,甚至从1985年到1987年,一汽的主要领导三次到克莱斯勒登门拜访,时任总裁亚柯卡都未给予礼貌性的接待,但是大众的总裁得知一汽正在寻找合作方的时候,立即派出了代表团到一汽访问,并且带来了更为优厚的条件,赢得了进入中国的机会。
而2009年的1-6月,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售的310万辆汽车中,中国市场贡献了65.2万辆,占了两成一,如果当时的亚柯卡积极一些,或许克莱斯勒今天的命运会有所不同,至少,他在中国有一项更加良好的资产。
顺便说一句,德国人在关键时刻赢得来自中国的机会似乎是有传统的,100多年前,克虏伯赢得大清帝国巨额的军火合同,据说除了李鸿章对于普法战争中克虏伯大炮印象深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掌门人阿尔弗雷德对于留着奇怪长辫的东方来客给予了足够的礼遇。
就像当年克虏伯对于中国所知未深一样,在国门初启的上世纪70年底,同样没有人能预料今天的中国会如何。在中国开放的前20年,像标致汽车等公司将中国仅仅视为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生意,而非从战略配置的角度出发,这导致他们错失了中国机会。
事实证明,可口可乐、日立、东芝这些当初筚路蓝缕,来到中国开拓的公司现在都受益颇丰,日立、东芝的家电形象甚至让今天的中国人还印象深刻,甚至黄松都开玩笑,在他年轻的时代“电视机就等同于日立”。
不过,发力较迟的跨国公司们在最近几年也在快步追赶。1979年在北京设立办公室的瑞士物流巨头德讯(kuehne+nagel),在进入中国市场前20年内,基本只是在“平整”土地,“作为外商独资公司,直到2004年,我们才正式以‘外商独资企业’的形式运作,我们是第一家拿到‘甲级货运代理牌照’的外资公司”。德讯公司华中及华北地区执行董事芮彦斯(Jens Drews)说道。2004年起,德讯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迅速。“今年中国区的增长任务很重,不过,不是今年才开始,几年前,总部就开始对中国业绩充满期待。”
而中国业务已经领先的公司们都在不断追加投入,以ABB为例,自2006年中国成为ABB的全球第一大市场以来,一直保持着集团第一的位置,在2008年底公布的“中国电气工业100强”,在2009年,ABB将继续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而日立自第一位中国总代表塚田实以来,一直在致力于内部150余家公司的“一体化”协作经营以及人才本土化,根据其发布的“中国事业新战略”,到2010年度,日立(中国)的各销售及业务岗位2/3的负责人将由中国本地人才担任。
中国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即便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时代,汇丰、花旗等当年因曾受惠于对华业务,而奠定了金融巨擘的百年基业,那么,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公司因为中国绿洲而改写命运,而2009年,也许会是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
(本报记者黄晨霞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ben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