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我国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以计税耕地面积发放补贴资金的方式一直面临质疑。但据CBN记者了解,出于执行成本以及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的考虑,这项政策短期内似乎难以有大的变动。
一些专家指出,粮食直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有的农民已经外出打工多年,家中土地撂荒或者已经转租给别人,仍然可以拿到粮食直补资金。这种“种与不种都一样”的补贴方式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因此,有人建议应该以实际种粮面积代替现行的计税耕地面积作为补贴依据。
“我也赞同,现有补贴依据是不合理的,政策本身不够严密。但是如何区分哪些耕地种了粮食,哪些没种,哪些是种了两季或者三季,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复杂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昨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会上表示。
陈锡文认为,如果真要逐一核算清楚,增加的成本可能把补贴资金都“折腾没了”。
另外,还有一种呼声也比较普遍,就是按照农民实际售粮数量发放补贴资金。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在其提案中指出,目前国家实行的粮食补贴政策是一种“普惠式”补贴,这种“补进不补出”的办法存在很大的制度漏洞,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少“骗补”的低产田。
提案建议,对农民的直接粮食补贴实行“产补”挂钩的模式,依照种粮面积和向国家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方式补贴种粮农民。
陈锡文对此也表示了不同意见。“现在粮食早已不实行过去的统购统销政策。粮食收购不只政府在做,粮贩、粮食加工企业都在参与。如果国家把粮食补贴资金也分给这些主体,让他们也补贴农民,那补贴效果大家就更不放心了。”
那是不是按照耕地面积发放粮食直补这一政策尽管不合理,还是会一直会执行下去呢?
陈锡文在会后回答CBN记者提问时表示,现在也有一些试点地区,规定按照实际种粮面积发放新增加的种粮补贴资金。这在当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政策制定同时也要考虑执行成本以及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对于一直按照耕地面积享受种粮直补的地区来说,如果突然取消补贴或降低补贴标准,农民可能会认为政府没有信守承诺。”陈锡文说。
[责任编辑:ben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