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京市常务副市长沈健说“南京要做领跑者”。
说这话,南京有足够的底气。
随着全球最大铁路站的建成,南京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和安徽江西泛长三角地区的高地,新的时空布局,让南京成为大长三角地区耀眼的新中心。
这个城市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在进行一场大变革,南京的科技力量一旦和金融、资本相结合,这个城市将要点火爆发。
地利、天时之下,给南京创设下广阔的可为空间。本期推出8个版的南京专题,以期推动这个传统上国资为主体的城市,凭借集聚的科研和高端产业,通过嫁接社会资本、金融等要素,产生合力。
南京,可以富。
7月10日,紫金论坛在南京召开。
以“成长型企业与资本对接”为主题,这样的论坛今年已是第二届。尽管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持续,但这并没有影响南京拥抱资本和金融的热情。
南京有48所高校,教育资源雄居全国第三;另有国家和省部级的大院大所集聚在此,科研力量雄厚,理工科的实力尤其强大。然而,南京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之极不相称。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何没能形成产业?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的力量没有能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健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下的主题,依靠科技进步、以自主创新作为主动力已成为共识。
对南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迅速改变资本在本地不发育、不够活跃的状况。
“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到了,条件也成熟了,南京要做领跑者。”在大会发言和会后接受本报专访时,沈健反复强调这一点。
南京要争做新一轮发展的领跑者
《21世纪》:成长型企业对接资本,这一论坛今年已是第二次举办了。刚才你在发言中讲到,南京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请就这个话题再做阐述。
沈健:这样的论坛为什么在南京开?我认为,在新一轮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新的发展中,南京的机遇来了,南京愿意争当启动新一轮发展的领跑者,这就是我讲的一个观点和要害所在。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前面已经有了两轮大的发展: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的大发展,当时是无锡搞得最好;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了以开放型经济为特点的第二轮发展,领跑者就是苏州。
现在我们面临新一轮的大的结构调整,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历史任务,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现在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完全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去实现经济的增长,而是通过我们的技术进步,科技的成长,包括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来实现新的增长。如果把这个要求作为新一轮发展的开始,南京的机遇就到了,作为领跑者的条件也成熟了。
为什么呢?因为南京有雄厚的教育和科技基础。在这次中国十大城市的评选中,南京的教育列在十大城市之首。我们教育基础相当发达,尤其是理科、工科是相当强的。南京的科研力量也十分雄厚,国家一些重要的产业研究就在南京,军工的,民用的,比如通信,雷达,信号控制,也包括电力系统,国家在电力自动化、电力网管方面的研究都放在南京,南京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也数量众多。
南京这么雄厚的科研力量,有这么多的研究人员,这么多的研究成果,过去为什么老是不能形成产业?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金融、我们的资本和科技创新的结合没有能够体现;相对来说,南京的金融要素不够,我们的资本还不发育、不活跃,就不能像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那样催生出硅谷。
南京的科研基础是比较雄厚的,我们现在需要基金和各种金融资本的力量,去催生中国的硅谷,南京的硅谷。就中国而言,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培养也在逐渐成熟。但是国内的金融,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我们的经济拉动还没有完全形成,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在去年办了第一届资本论坛,也高度关注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今年我们要努力催生,促进金融资本和我们的科技最大可能的融合,通过这样的融合来催生我们南京新兴行业的生长和发育。
如果我们这个目标实现了,用新的科技进步来引领经济增长,我们南京就有可能去争当领跑者,这是我们去努力推进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1世纪》:从区域的格局上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强化了南京的区域中心地位,这也可理解为南京的机遇?
沈健:上个月在紫金山庄,南京、合肥和南昌市刚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个要从历史说起。过去有“两江总督”这一说法,“两江”在南京,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南地区,再加上现在的江西。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这样的区域有深厚联系,或者有一种自然的经济共同体验,这是一种历史的渊源。
应该讲,这三个城市因为同处于东南沿海到中部过渡段,有很多自然经济的联系,互相之间加强经济的沟通和联系,把命脉聚集起来,凸显出来,这里有可能成为中国在东南沿海向中部发展的重要突起的地盘。
《21世纪》:这种新的布局,同时对南京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提出了挑战,南京将如何应对?
沈健:南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它的能级有关。这就和天体相吸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星球自身的质量越高,它的吸引力就越大。
对南京而言,首先要把自己的城市建好,使自己的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为周边地区提供作为一个大城市的服务,真正激发出经济内在的需求。
《21世纪》:现在南京市有一个提法叫“后经济危机时代”,它的依据是什么?请你介绍一下南京当前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沈健:南京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但是有很多内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外需低迷的状态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产能过剩的调整,也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现在我们最担心的,就是CPI持续六个月的下降,PPI也时有下滑,这说明内在的需求不行。上半年,大量的信贷投放拉动了经济,也埋藏了通货膨胀的隐患。
下一阶段中国的经济情况到底怎么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外需乏力,企业的压力就是订单不足,一些企业效益下降。而通胀,可能会对经济刺激有好处,但是对企业的伤害也是很大的,会带来一些新的经济问题。
现在情况的复杂性就在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严重的需求不足,出口不足,所以投放货币以后,是不是直接等于通胀,这个很难说。下半年应该讲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
至于“后经济危机时代”,更多的是学术界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地方党委政府所关心的,还在经济安全运行的变化上面,特别是经济回暖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南京怎么去把握发展的先机,怎么能够先人一步,更快地发展。
金融强市的发展链条
《21世纪》:对南京这样的城市来讲,它自身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处于传统行业的小企业,他们对金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的金融体系不能给他们有效的满足。南京去年提出了金融强市的概念,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考虑?
沈健:你提的问题很对,包括我们大量的科研成果还在研究室躺着,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这都要靠金融业的发展来加以解决。
我们对这些问题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近年来南京成立了一批小额贷款公司,专门为创业者和小企业投放贷款;我们高度重视担保业,鼓励担保公司快速发展,同时财政拿出钱来反担保,也就是政府也给担保公司担保。你给小企业担保,如果它符合我们的产业发展方向,保费我们政府也会出一些,去年我们就补贴了三千万。
我们首先从小企业做起,通过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担保,通过贷款和其它各方面的支持,把它扶植起来。等到项目孵化到一定程度,到了成长期再用更多的、不同种类的资本来支持它,比如说要求它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它上市等等。南京的联创科技,就曾经得到过著名的风投资本“软银”的支持,现在它发展得很好。
《21世纪》:我们知道南京市政府也在推动民间的投资基金,听说还在筹建VC、PE产业园?
沈健:产业基金是个重要的项目,我们很想做,也很愿意做,我们现在出了两个亿来培育和拉动。
现在各种基金很多,我们比较看重真正有实力的,能够做大的产业基金,特别是希望在南京有所发展,而不仅仅是逐利的资本。已经有六个基金在和我们联系,有的是专业的医药行业基金,有的专注于产业基地,我们会尽最大可能把这些资金用好,能够使南京的产业基地建立起来,来支撑我们产业发展。
我们在抓经济的同时,跳出具体企业,正在组建这样一个产业园,也就是想把今天这样的论坛,办成一个365天的长年的金融资本和企业融合的会议。去年我们下决心从财政安排了一部分资金,建一个长设基地,南京的企业想找随时都可以找得到,这样签合同也更快一些。
《21世纪》:听说南京也在打造自己的金融控股平台,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
沈健:这是加强我们南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的混业经营是一个国际的惯例,也是个敏感话题。这次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讲,也是金融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祸害。
但是应该说,就金融产业的发展,适度的有监控的混业经营是一个方向。
我们现在能够做的是使南京的金融形成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是什么概念呢?从担保公司做起,成立一大批担保公司,在给中小企业做担保的过程中,它们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企业。链条的第二个环节就是风险投资,跟进成长起来的好的企业,对它们进行投资,帮助它们成长。成长到一定程度的好企业,证券公司就跟进,帮他去股改,银行也跟进,保险公司也跟进,为它们提供各种保险,这样形成一个产业链的概念。
南京现在搞的紫金金融控股平台,就是按这样一个模式和思路在做,包括了南京银行、南京证券、紫金保险,用更宽广的手段培育我们的产业。
通过成立南京自己的金融控股公司,通过紫金控股,在金融领域里面,把不同功能的企业,带到这个产业链,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但我们对混合经营还是要严格控制的。
以科技体制综改试点城市为抓手
《21世纪》:说到金融资本与科技力量的结合,省内其它一些城市,比如苏州、无锡,都已经走在了前面。南京下一步的着力点在哪里,或者说突破口在哪里?
沈健:南京的科研成果产品是相当多的,南京和苏州、无锡,以及常州相比,新的产品相对比较多,我们的大学,科研院所,拥有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他们的水平和水准并不比国外的差。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很优秀的成果,仍然躺在实验室,在大学校园里,没有形成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我们在采取一系列的办法去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生产能力。
最近国家批准南京成为全国惟一的一个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我们的突破口也就在这里。
我们明显的感觉,VC、PE的密集度还不够,迫切需要把这样的机构放在南京,分布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去了解、去把握新的能够代表新世纪前沿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肯定会后来居上,会超越其他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
《21世纪》:南京市委、市府联合下发的“28号文”,把南京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任务概括为六大机制的创新,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科技投入机制、科技评估机制等等。这么多的改革,将率先从哪里推进?
沈健:“28号文”是有关机构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对南京市下一步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总的要求。你说的那六大任务,是对需要创新的工作所作的一个概括,这里面并不分先后,这些任务都需要推进,需要众多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大家一起来探索。
还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科技研发机构,往往习惯于老的办法,眼睛向上看,靠政府财政来解决发展费用。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申请科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