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湾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龚明鑫
《商务周刊》:作为台湾经济研究智库的学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大陆提出的“海西战略”?从1990年代台湾大量向大陆市场投资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两大台商聚集区,目前两地的台资规模仍然大于福建。在未来的产业承接上,海西区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龚明鑫:“海西”的概念在2004年已经开始提了。在上个世纪台资企业开始向大陆投资时,他们所建立的工厂大部分都是“两头在外”模式。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当时对外联系比较发达的地区,交通也很便利,这些地方一般都设立了保税区,为投资在当地的外商企业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从地理位置来讲,福建离珠江及长江大港较远,而地形上,福建属于丘陵地区,在对外联系上也没有那么紧密,但由于福建与台湾的气候比较类似,所以双方以前的合作多以农业为主。
现在,台湾企业该转移出去的低端制造产能都已经转移出去了,大陆的对外优惠政策也在逐渐取消。两岸产业的竞合已经不只是投资替代或是出口替代,而会演变成两地间产业分工结构的模式与路径。未来两岸在经贸上如何合作?台湾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海西区首先要把发展思路确定下来。从台湾方面的声音来说,有人认为,海西区可以进行TFT(薄膜晶体管)、LCD (液晶显示器)的一些模组加工;也有人认为,海西区可以作为台资企业拓展大陆二、三级市场的试验点;另外,海西区也可以在服务业上有所发展。
《商务周刊》:过去几年台湾失业率连续攀升,在您看来,这是否是产业过度转移导致的?来自大陆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地区在大陆进口市场占有率升至1994年的12.5%后,除2002年短暂回升至12.9%外,此后的12年来一直都在11%以上。2008年,大陆从台湾进口的金额同比增长仅2.3%。您如何评价这样一个现象?
龚明鑫:过去,台湾的产业还是在世界产业链条上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一旦世界经济不景气,台湾经济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这次经济危机就让台湾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台湾失业率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产业转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台湾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很多老一代工人所掌握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所以陆续遭到淘汰。因此,现在台湾政府在努力打造终身学习体系。
虽然大陆海关贸易资料显示台湾在进口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我们还要关注一个重要数据,也就是大陆本身不同港口的贸易量占有比重,这是在上升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资企业已经本地化了。当然,西方企业在大陆市场更注重品牌建设,这点也是台商们需要反思的。目前,在大陆的一级市场,西方企业已经进行了强大的布局,但在二、三级市场,他们很难进入,这是台湾的机会。
《商务周刊》: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与前苏联的发展没有本质区别,也无非是由劳动和资本这些投入的惊人增长所驱动的,而不是通过提高效率实现。从“亚洲四小龙”时代至今,台湾的经济模式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龚明鑫:目前台湾还是有很多产业优势,比如创新技术。台湾的优势是,全世界科技的发展往往是适应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而台湾可以将这些科技转化为适应亚洲市场。比如,正是由于台湾联发科提出的“Turn-key”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手机生产的技术门槛,才使得山寨手机迅猛发展;在上网本市场,台湾的威盛电子发布了VIA上网板,拉低了上网本的技术门槛。世界消费市场的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当然目前重心主要是发展迅速的大陆市场。在研究大陆市场乃至亚洲的需求方面,台湾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务周刊》:由于金融危机,美国的消费额大幅萎缩。甚至有观点认为,未来很多年美国消费增长都将落后于GDP增长,2008年将作为亚洲发展模式破产的标志性年份。中国大陆市场正在迅速崛起。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这是否有利于两岸未来占据世界产业链的制高点?
龚明鑫:有统计显示,美国每年有10兆美元的消费需求。即使美国经济不增长或者负增长,短期内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很难再创造出一个如此大需求的市场。过去,所有的科技发展都是为西方发达市场服务的,只有等同样量级的市场出现后,大家才会转而为新的市场服务。这个趋势刚刚开始。在原有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要想自主创造还比较超前,也很难实现。但是,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做。
[责任编辑:shirlyl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