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丁志杰:谨防美国将计就计
发布时间:2009-3-31 16:42:18
 
文章内容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32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呼吁在特别提款权的基础上创造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随即引起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回应。与构想本身相比,更有意义的是它所受到的关注。

体现展示大国责任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蔓延成全球金融海啸,并迅速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给全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危机的蔓延及其惨重的代价暴露了现有国际金融秩序内在的根本缺陷。美元霸权和华尔街对世界金融的控制力,使美国有能力转嫁危机和输出危机。只要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不改变,美国还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以邻为壑。因此,美国受到严厉指责,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的呼声空前高涨。20081115召开的G20华盛顿峰会,已就改革达成初步共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国,有责任推进国际金融秩序变革。中国也受到危机的冲击,但是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努力基本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参与危机的化解与救助,为稳定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做出了巨大贡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改革,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意识。2008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峰会,中国政府果断地把会议主题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倡导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G20华盛顿峰会上发言,提出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阐述了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并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和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这些都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肯定,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G20伦敦峰会前夕抛出超主权储备货币构想,表明中国正在更深入地参与到变革中来,也表明中国能够站在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利益的高度提出主张和利益诉求。这一构想得到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肯定和支持,表明中国正在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

争取应有的话语权

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的话语权,是当前国际金融秩序改革的重要内容。谁掌握了规则制定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现有秩序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各国话语权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对称。长期以来,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国际规则的制定权,掌控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相反,已经占据世界经济半壁江山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仍然处于被支配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游戏规则,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基本的保障,成为现行秩序的受害者。例如,在这次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危机起源国监督失职,没有及时预警危机,在危机发生后没有果断应对,致使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恶化。其中根源就在于基金组织的治理缺陷,即依附于某些大国而失去独立性。再如,资本掠夺性流动让发展中国家饱受危机之苦,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债务危机,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前肆虐东欧、东亚的金融海啸第二波,无不表明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管理的必要性。然而,在发达国家所谓先入为主的市场至上理念支配下,资本自由流动似乎成为不可置疑的铁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当前危机中中国有效地抵御了冲击,努力把危机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综合实力明显上升。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三大债权国,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话语权严重缺失,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往往受制于人。当前危机给了中国一个机遇,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争取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地位和应有的话语权。这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复兴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只有多渠道、全方位积极主动争取,才能获得应有的话语权,不能指望既得利益者会主动给予。中国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在各种政治经济外交场合中鲜明提出自己的主张,取得了显著成效。最近包括超主权储备货币构想在内的一系列建议,为中国在G20峰会发挥更大作用做了很好的铺垫。中国正在向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中国不谋求霸权,但反对霸权,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努力争取话语权的效果正在显现。不久前巴塞尔委员会正式接纳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该组织的新成员,实现了一次从规则接受者到制定者的角色转变。国际社会就增加中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已经达成广泛共识。此次超主权储备货币构想引起广泛反响,一些国家首脑对此也做出回应,表明各方非常重视中国的意见。这是话语权的一种体现,也是提升话语权的一种方式。

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运用话语权,在未来秩序中体现北京共识和东方元素。北京共识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总结,是植根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宝贵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人类社会是在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中发展进步的,在现有秩序中植入东方元素,发挥东方价值观、理念、文化和制度的普遍价值,体现了国际金融秩序的包容性,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长远意义。

适时调整战略策略

尽管中国积极应对危机,并努力参与国际合作协调,但依然遭到一些国家和媒体别有用心的批评指责。一些西方政客甚至混淆视听,抛出中国高储蓄是危机根源的言论。这些恶意行为一度置中国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对中国的批评指责,除了转移有关国家民众视线外,另一个不轨意图就是让中国买单。中国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世界上第一储备大国。危机时期,现金为王。一些国家盯住中国的巨额储备,打着中国应负起更大责任的旗号,要求加大对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出资力度。尽管中国政府也多次表态,愿意在权责对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危机的处理,但是一些国家依然提出蛮横要求,采取一些手段逼中国就范。例如,日本政府表态愿意给基金组织出资1000亿美元。

事实上,对中国提出的某些要求明显过分,极其无理。中国拥有1.95万亿的储备资产,是因为中国的海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占总量的2/3。就总规模而言,发达国家海外资产远大于中国。根据基金组织统计,2006年美国海外资产超过13万亿,日本超过4万亿,德国接近6万亿,英国是10万亿,而中国只有1万亿。就净债权而言,日本是中国的两倍,德国也比中国多。何况,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只是这些发达国家的1/10。即使与那些危机国家相比,我们的人均GDP也低很多。打个比方,一个穷人兜里正好有些现钱,一些富人因为花钱大手大脚而手头紧,富人们要把穷人的钱拿去继续花天酒地,并威胁说不这样做就是为富不仁。实在是荒唐!

中国必须调整策略,化被动为主动,以正视听。超主权储备货币构想预示着这样的转变:中国不会做冤大头,有关国家必须保证中国海外资产的安全,国际合作协调必须体现权利和责任对等、责任与实力对称的原则,在对国际金融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之前没有原则的注资等于助纣为虐。

谨防美国将计就计

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为解决当前的美元霸权问题指明了一条道路,但是从构想走向现实,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如政治因素和诸多技术性问题。正如周小川行长在文中指出,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

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没有必要创设新的储备货币,但美国财长盖特纳在回应中表示,美国对此是开放的,愿意与有关各方进一步深入探讨。国际社会应谨防美国将计就计:

第一,美国可能会在此问题上先做出让步的姿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要价,而且要的是现价。以后再采取拖延的策略,慢慢地谈,最终结果可能是不了了之。尽管各国对国际金融秩序需要改革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如何改革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且各方的利益诉求也不一致。美国要巩固霸权,欧洲想分享霸权,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要努力维护合法合理的权益。当前的博弈很微妙,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美国借机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早在2007年底,美国智库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就提出特别提款权替代账户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要求顺差国把多余的美元兑换成特别提款权,存入基金组织的替代账户,再由IMF将美元投资于美国债券市场。该方案是应对当时减持美元之策,真正意图是维持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替代账户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19741978年就曾有过两次类似的方案,背景也是美元的急剧贬值。旧案重提的背后是美国试图逃避全球失衡的责任,让其他国家承担调整成本,自己还想趁机从中牟取利益。因此,要防止美国以此为名夹私货,使有关改革背离初衷。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独家授权腾讯财经发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xiaohuang]


相关文章
  • ·丁志杰:谨防美国将计就计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