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珠三角一体化竞赛:广深双城相争到双圈相争
发布时间:2009-3-22 17:43:46
 
文章内容

广佛同城化,历来被视为珠三角一体化的最佳突破口,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在国务院于年初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广州佛山同城化被要求作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体化竞赛

在《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之前,在2月28日,珠江口东岸地区的深圳、东莞和惠州就率先签订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在发展规划等十个重点领域展开区域合作,并建立了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和成立专责小组。

从广深“双城相争”到“双圈相争”,珠三角一体化“竞赛”骤然提速。

在经济实力上,“深莞惠经济圈”与“广佛经济圈”可谓不相伯仲。

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地总面积达1.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人,去年GDP总量达12790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35.8%。超过广佛两地的12500亿元。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经济总量单方面比拼意义不大,核心问题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

在产业布局上,广州的服务业与佛山的制造业互补性更强,在市场力量的自发推动下产业一体化模式相对成熟。而深莞惠经济圈内则以加工制造业和外商投资为主导,在产业结构、分工及特点上相似系数较高,区域内的产业梯度格局明显。

一体化路径新选择

在“深莞惠经济圈”与“广佛经济圈”初具雏形之后,珠三角一体化路径也开始面临新的选择。

佛山市经贸局局长李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广佛经济圈”,还是“深莞惠经济圈”,这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路径,只有先从小范围的一体化开始,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珠三角的一体化。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杨立勋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珠三角一体化有轻重缓急之分,没有某个区域内的多个城市的无缝衔接,珠三角一体化则不可能成功。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两个或多个城市间的一体化并不必然带来珠三角的一体化,如果出现“广佛经济圈”和“深莞惠经济圈”为中心的新的地域板块分割,或将导致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新洗牌。

而地域板块分割,是珠三角一体化多年来进展缓慢的一个顽疾。

2005年广东省政府曾发布《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并由省人大立法实施,并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来约束内部竞争,但由于行政分割、区域性基础设施不平衡和协调体制不够健全,这些规划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效果。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对这种区域“结盟”现象表示担忧。他向本报表示,“广佛经济圈”和“深莞惠经济圈”势力格局一旦形成,或许成为未来珠三角一体化的重要阻力。他认为,在珠三角交通和信息网络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未必要遵循就近原则,而是以产业互补为根本。

[责任编辑:frankchang]


相关文章
  • ·珠三角一体化竞赛:广深双城相争到双圈相争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