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央行大幅降息 刺激政策或仍可期
发布时间:2008-11-27 23:38:15
 
文章内容

11月26日,继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后,中国政府再出重拳,以抵御严峻的经济形势。

央行宣布,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此外,将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看来并非是中国政府支撑经济政策的终结。“接下来还会有后续一系列政策举措跟进的。”当日傍晚6点,本报记者致电有关决策部门官员,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中金公司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在本周一发布的《政策保八解近忧》报告中强调,政府将把经济较快平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为了“保八”可能继续出台刺激政策。

利率政策应该一步到位?

对于力度空前的降息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意外,“应该的,利息该降就降,促进信心。”强力降息是夏斌近期一直坚持的观点。

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宋国青也持类似观点。他也鲜明提出,央行减息应该更大胆一些,调控部门应当改变传统加息周期的思维方式,在通货膨胀率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利率调整应尽可能一步到位。

鉴于目前经济形势可能比1998年还严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预计,本轮利率低点将比1998年降息周期的1.98%(一年期存款)更低,未来1年还将降息108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还将下调250-450个基点。

对于央行此次的大幅降息,宋国青也向本报记者表示,还有继续下调的可能性。

宋国青指出,2008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很快,一季度通胀压力严重,到三季度又显现出通货紧缩迹象,应对这种通胀率迅速变化的情形,利率调整也应该迅速。

对此,哈继铭有同样的担忧:经济加速下滑引发的产能过剩和失业压力,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泡沫的破灭,使得明后两年PPI和非食品CPI可能出现通缩。

宋国青担心的是,如果小步微调,将可能造成1998年利率调整滞后现象的再次出现。正是1998年国家利率调整的滞后,进而导致实际利率比企业投资回报率高,企业不愿投资,最终造成总需求的持续低迷。

有鉴于此,要刺激经济增长,需要加快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让企业自己可以到市场上找到资金,比如发债券、上市、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

降息刺激房地产几何?

房地产行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番降息是否能挽救濒临危机边缘的楼市?

“降息肯定是个利好,但是未必能逆转当前冷清的楼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向记者表示,当前的房价水平下,能买得起房子的家庭在2006-2007年均已购房,再次降息虽然可以使房价水平下降10%左右,但是对于买不起房子的家庭来说,房价仍然是高门槛。

但是此次降息对房地产消费带来的刺激作用有目共睹,齐鲁证券一份分析报告指出,以总价100万的房屋,首付20%计算,此次降息后将可使其还贷成本节省17.7万元,占房屋总价的17.78%。

尹中立认为,这次大幅度降息将产生一定的有效需求。

但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冷清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降息,而在于买房者、开发商整体对市场预期悲观。购房者主要出于对未来收入不稳定、房价下降等因素考虑,暂缓了购房计划。而开发商则是对未来房市不看好,调整了开发节奏,放缓了项目开发节奏。

对于开发商来说,此次降低1%的利息对其减轻资金成本有明显作用,但是当前对于开发商来说,最重要的是现金流,而非资金成本。

一位开发商向记者坦言,正如2006-2007年房价高涨时期,银行连续加息没能阻挡房地产热情一样,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走冷的情况下,连续降息也难以根本逆转行情。

尹中立认为,连续降息动作目的在于将长期存款挤压出来,增强市场流动性。这些资金流向市场后,是否会将房地产作为一个新投资机会,进行“抄底”?尹中立认为,这种大规模投资房地产的势头目前还没有形成。

货币政策独木难撑

由于目前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尤其是10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都暗示了经济继续下滑,大幅降息是市场预料之中的事情。对此,哈继铭认为,总体而言正面影响更为显著。

清华大学经济学家李稻葵则向记者表示,此次降息有两个目的,一是提升整个经济的信心,降低投资成本,尤其是提升上市公司的信心,降低利息成本,二是积极配合财政刺激方案,“因为财政刺激中至少有一半的钱来自银行,这样就把成本降低了”。

由于刺激方案会起作用,李稻葵判断,中国经济明年增长率能在9%-9.5%,“就业问题是关键” 。

但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周其仁则认为,目前的困难不是仅靠货币政策就能够解决的。中国放松货币政策,不可能振兴美欧市场的需求。他说,国内生产与投资的逐渐走弱也不是货币一个因素决定的,仅靠货币政策不足以应对“外需内需双走弱”的局面。

周其仁认为,货币政策在应对通缩方面有作用,但对于启动经济增长不会有那么大作用。尤其从长远看,中国央行无法像美联储那样把货币发到全世界。

“可以在不增加财政赤字的前提下扩大总需求。”宋国青认为,就财政政策而言,财政部可以考虑依据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地位和权力,通过某种方式将国有企业利润收上来,并同时实行减税措施。

对此,周其仁补充说,国有企业的利润不是财政部确定一个数目,钱就能“调”得上来。“没有实质的改革,垄断企业利润很难拿上来。”因此,扩大准入增加竞争,继续推进对行政垄断部门的市场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这么高储蓄而投资不旺,与很多高回报领域开放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斌也说,“需要在那些百姓生活最迫切需要、私人部门投资最迫切进入的领域改革,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通讯、金融服务等诸多行业。”

[责任编辑:jbyao]


相关文章
  • ·央行大幅降息 不同类型信托产品影响各异
  • ·任志刚欢迎央行大幅减息 预料香港将受惠
  • ·央行大幅降息 刺激政策或仍可期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