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股票入门股票心得
 
 
从衰退中捕捉投资大机会
发布时间:2008-11-2 22:03:05
 
文章内容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对“股神”巴菲特这一至理名言,许多投资者耳熟能详。但面对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普遍性投资恐慌。近期全球股市继续大幅震荡,10月28日,上证指数跌破1700点,中国A股持续一年的熊市之路,似乎依然没有尽头。

投资真的无法进行吗?当然不是。正如我们此前在社论中反复阐述的,经济衰退难以避免,但过度恐慌大可不必。相反,越是经济情况不好,越是检验投资者心态、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区分投资者平庸或杰出的分水岭。在股市持续上涨过程中,睡一觉起来账面财富就可能猛增,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但为什么熊市一来,衰退一起,当初的“股神”纷纷现出原形,一个个成了难以自保的泥菩萨,眼看财富缩水束手无策?

说到底,还是投资者的理念、水平和眼光修炼不够。纵观全球金融史,卓越的投资家,从来不惧怕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期待这种乱局的出现,以便捕捉历史性的价值低估买入时机,从而在未来经济趋好后,获得超乎预期的高收益。巴菲特如此,林奇如此,中国A股市场上那些真正的成功者,也通常如此。因为要有投资收益,一定要低买高卖,没有熊市,没有暴跌,没有衰退,没有价值低估,何来好的买进时机?

这就提醒我们,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的确在损害金融市场,伤及实体经济,减少账面财富。但只要衰退不会永存,只要能挺过艰难时期,只要还能找到值得投资的公司,那么现在就睁大眼睛,有选择地买入优质股吧,随着恐慌情绪充分释放,我们会知道现在买进是多么明智。

看看A股的情况,上证指数从6120点跌到1700点,1560家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从去年最高时 80多倍,直落到当前不足12倍。如果一年前我们可以勇敢买进垃圾股、消息股、概念股,今天我们更有十倍、百倍于当初的勇气与理由,坚决买进那些仍然持续盈利、增长前景不错、治理结构健全、股价下跌超过8成、市盈率不到10倍的好公司。

已经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也在鼓励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买进了。在1229家可比样本公司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虽然下降22.12%之多,但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仍有8.81%的同比增长,且银行、煤炭、农林、家电、化工、食品等行业的增速较快。这表明,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已不值得投资,只不过行业、公司之间增长和盈利能力明显分化,优劣更加分明。

这就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恰当的估值,审慎选择最具投资价值的好公司。比如在整体情况尚好的银行业,招商银行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大涨9成多,兴业银行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也分别增加56.49%和31.82%,表明银行业在经济动荡中仍极具盈利能力。招行和兴业的市盈率均不到6倍,中行市盈率也不超过10倍。现在选择买进这样的股票,我们确信其投资风险是可控的,其投资收益是可期的。投资者需要确认的,是自己的判断和勇气。

再比如许多机构已不看好的海运业,也有极好投资机会。从9月底开始,波罗的海航运指数(BDI)大幅下挫,表明全球经济衰退的确影响着持续6年的海运景气,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因此带头抛售中国远洋中海发展,海运公司股价全线暴跌。但10月30日公布的中国远洋三季报,却以净利润同比大增67.4%的优异成绩,给了恐慌抛售者一记响亮耳光:除集装箱业绩略有下降外,中远的干散货业绩仍好于预期,目前其市盈率不足3倍,股价比最高时下跌9成。稍早些公布三季报的中海发展,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也增长27.2%,目前市盈率也不到4倍。买进它们的投资风险,不会高于其他数百家业绩更差的A股公司。

如果你心里还没有底,不妨从我们精挑细选出的“投资者报50指数”(TZ50)成份股中,基于未来行业景气、公司市场地位、持续盈利能力、预期分红水准等标准,结合个人投资偏好,选择你认为可以开始买进的好公司。

你还可以考虑,从近期中央政策变化中寻找投资大机会。比如从即将扩大的公路、机场等基建投资,特别是2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中,寻找受益行业和公司;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中,寻找医药保健业有增长潜力者;从未来数年农业建设、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可能带动的行业中,寻找有价值的公司买进,等等。我们相信,这样的选择还有很多。

如此来看,A股市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很多,只要投资者坚持独立分析、理性思考、审慎选择。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增长放缓,我们愿再次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60多年前那句话,鼓励所有信奉价值投资的朋友们:“你唯一需要感到恐惧的,不过是恐惧本身。”这是人性的弱点,但也是卓越投资者在衰退与下跌中,可以超越的心理障碍。

[责任编辑:wilsonsun]


相关文章
  • ·从衰退中捕捉投资大机会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