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证监会重拳出击股评黑嘴。我认为,股民们在对证监会的决定拍手叫好的同时,应该对这起事件作一番深刻反思: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股评?如何在获取股评之利的同时避免股评之害?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不要完全迷信股评
股评是种预测性的工作,预测就是研究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它是建立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由股评家对市场中的各种因素加以整合后得出的一定假设条件和假设结果。当这些假设条件和假设结果与未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时,预测的结论才可能较为准确。但是,证券市场上的各种因素是瞬息万变的,当影响市场的各类因素出现变化时,预测结果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基础就会改变,这时,就需要再次进行分析研判,对原来的预测结果加以修正。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要股评家作出绝对精确的预测是强人所难。因为证券市场不是一个静态机械式的市场。在影响市场的所有因素中,有确定性因素,也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洞察影响股市所有因素的未来演化状况,当然也就不可能依据这些因素作出不需要修正的绝对精确的预测。因此,投资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股评家是人,不是神。
不要完全回避股评
在如今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各类资讯非常繁多,投资者仅仅凭借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充分吸收和运用市场资讯的,有时候需要专业的分析和整合。因此,投资者不必因噎废食,不必完全回避股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地取舍股评资讯。
股评家的队伍中确实有少数的害群之马,为了获取个人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惜违背职业道德,不惜放弃辛苦树立起来的职业形象,甚至是不惜破坏整个行业的市场形象。对这类“黑嘴”,不仅广大中小股民义愤填膺,就是同行业的大多数正直的股评家也深恶痛绝,纷纷呼吁予以处罚。但是,投资者要认识到这类“庄托”和“黑嘴”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股评家还是奉公守法的。投资者不能因为股评界的少数害群之马,就怀疑整个证券咨询行业的职业道德。
提高自身投资水平
除了部分股评“黑嘴”外,还有些股评家之所以屡屡出现重大失误,与其个人业务水平有关。因为现在的股评家必须通过中国证监会组织的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而考试内容和实际操作技能没有必然的联系,加上股评家不能直接炒股,缺乏实际的锻炼。因此,证券分析师队伍中的实际投资水平参差不齐,滥竽充数者不乏其人。
因此,投资者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识别和判断能力。在证券市场中不仅仅是股评会误导投资者,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存在误导和欺骗现象。例如有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公布不完整或不真实的信息误导投资者,有的大型主力资金会通过人为画线或造势来诱导投资者等。如果投资者不提高自身的素质,就会很容易地落入各式各样的陷阱中。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股评
有些股民在看待股评时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当自己重仓时,就感觉唱多的股评家说得比较正确;如果空仓,就觉得看空的股评家说得有道理。而且,我国股市暂时还没有做空机制,投资者只有靠做多才能获利,因此,相对来说,看多的股评家远比看空的股评家更受欢迎。有些深受股民敬仰的股评家,只要翻开他们以往的股评记录就会发现,他们是一直看多的,虽然漏洞百出,但却十分受股民的欢迎。
不要听信违规的商业股评
有些股评家向投资人明确承诺投资收益,有一些是暗示投资者将获得投资收益,还有的是以夸大、虚报荐股业绩等方式,进行不实、诱导性的广告宣传,或者传播虚假、片面和误导性的信息等,这些都属于明显的违规股评,投资者不要轻信。
还有一些咨询公司所推荐的股票,刚开始大多都涨,具有很强的诱惑和欺骗性,但涨幅还没到投资者能赚钱的时候,就开始转头下跌,本次处罚的北京首放就属此例。对于这种缺乏可操作性的股评,投资者也不要听信。
重视资讯分析 轻视点股结论
有些股民听股评时,只关注预测的结果,不看重分析的过程和实质,这等于是舍本求末。对于成熟的投资者而言,股评的预测并不重要,关键是这种股评的分析是否能使投资者清晰地认识市场的趋势和规律,是否能了解个股基本面的因素。
股评的分析预测是辅助投资者决策的一种工具,投资者需要正确发挥这件工具的作用,但不能让这件工具反过来成为束缚个人独立思维的绳索。所以,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股评资讯,但不能过分迷信股评的预测结果,更不能将股评的预测直接作为自己投资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