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被指唱“双簧”
如果说上述券商的研报只是让人感觉不靠谱,动机尚无从考证的话;那么平安证券在对海欣股份大力推荐的同时,其关联方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已然提前埋伏进行连续对倒操作,其动机则未免太过于昭然若揭。
1月4日,平安证券和第一创业证券公开发表海欣股份报告,分别给予了“推荐”和“强烈推荐”的评级,尤其是平安证券题为《直肠癌治疗性疫苗(APDC)价值凸显,股价至少低估50%》的研报,更是让这家纺织企业在疫苗行情掀起的大潮中首次为各方所关注。当天,海欣股份上涨3.54%,紧接着1月5、6日两天连续涨停,在连续三天上涨20%以上之后,海欣股份在1月7日停盘一小时。
然而,就在海欣股份貌似接过疫苗大旗之时,其他券商却有些困惑。资料显示,海欣股份主营毛绒产品生产,其2009年的净利润仅有102万元,在业内并不被看好。有业内人士直接质疑,海欣股份原本只是一家纺织企业,并不具备研究抗肿瘤药物的实力,两位研究员的报告高度看好和强烈推荐,似乎颇有点幕后推手的嫌疑。就连公司自己也对这份研报颇为不解。公司近一年来几乎没有披露过该项目的进展,公司此前甚至表示,“没有考虑后续工作如何进行,并且不排除出让该项目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证券的这份报告的成文时间与公开时间似乎也有问题。在这份1月4日发的研究报告中,海欣股份“现价为6.9元”,然而该股当天股价都在6.75元以下,即使往前倒推3个交易日至2010年12月28日,该股股价也从未曾触及过6.9元。这里就有有一个很大的漏洞,报告中所谓的“现价6.9元”到底是何时的价格?也就是说,这篇报告是否早就已经写好,却不知何故于1月4日才最终发出?对此,平安证券分析师凌军给出的解释却难以让人信服,“这可能是我们写报告时提取股价的时间不对,在提取股价时,我们系统有一个数据库模板,可能提取的时候,数据库模板没有更新”。
事情至此尚未结束,平安证券关联方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在上海大宗交易平台进行对倒操作,又给了市场新的想象空间。虽然目前平安证券的分析师凌军和平安资产均表示这只是个“巧合”,然而,一边是关联方的提前埋伏连续对倒,一方是平安证券突如其来的发布推荐研报,双方在这出戏码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恐怕真的很难撇清关系。
记者观察
是伯乐还是王婆?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于中国证券业而言可谓乱象丛生。PE腐败、老鼠仓、股价操纵……,这些顽疾带给资源垄断者大量财富,也造就了中国股市的信任危机。而2011新年伊始发生的这一系列类似案例,或许预示着这一年的中国股市不会过于“平静”。
无论是研报本身的真实性也好,其背后隐含的动机也罢,都在证券业这块本就摇摇欲坠的招牌上再次打上了一记重拳。不管是非曲直如何,这对于普通股民和监管层而言,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对股民是一个教训,在一个成熟理性的市场,人们对于各种机构发布的“大小道消息”也非常关注,但他们所说的话只能作为参考,却不能完全当真。投资者在参考券商研报的同时,也需要自己理性地对公司报表及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要知道,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股市,雷曼的倒掉,足以说明一切。
同时,这也给我们的股市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太多似乎有预谋的“巧合”,总是因利益关系各方失语最后不了了之,面对这些缺少证据的疑似案件,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的应对办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对经纪的个人操守和诚信问题,香港证监会采用调拨额外资源来监察经纪行的办法,在监察时会就证券行的财务风险及诚信风险定下适当的监察指标,再加上其他各种情报,来评估证券行有否不寻常之处,从而决定采取哪些适当的行动,包括突击巡查;而这些指标也会根据不同因素(例如市场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由此看来,面对证券业挥之不去的“毒瘤”,从制度进行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