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泰和谭以新,这两个谈判桌上的对手,如何走向“合作”?
事实上,部分中国大型钢企,与力拓等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合作”历史久矣。站在它们对面的,是中国1000多家中小钢企。
在2003至2008年中这段中国的“铁矿石稀缺”年代,部分拥有“进口资质”的大型钢企,通过将从力拓等矿商处获得的低价“长协矿”,高价倒卖给中小钢企,攫取了巨额利润。
向部分中国钢企提供相对低价的“长协矿”,让它们通过“倒卖”赚取巨额利润,国际矿商事实上成为了部分钢企的“金主”。据本报记者了解,2008年,国内某龙头钢企,有近一半的利润来自铁矿石倒卖。
“力拓等矿商发现后,心里自然也不平衡,需要这些钢企给出某种回报。”一位钢铁业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而除了不断接受国际矿商的涨价要求外,提供中国钢铁业的机密,亦成为部分钢企的“回报”手段。
“双轨制”溯源
据这位钢铁业分析人士介绍,从2000年开始,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大型国企,便陆续开始与力拓等国际矿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没有签订长期合同的钢企,则进口现货矿,“现货矿的主要来源是印度、南非等地。”
由于铁矿石总体进口量不大,在2000年至2002年间,“你走你的长协,我走我的现货,都很规矩,价差也没有那么大。”
但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铁矿石进口量开始大幅增加。当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矿商,成为中国钢企绕不开的供应商。
不过,正如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所指,当时,铁矿石进口市场行为不规范,存在盲目进口和竞相抬价的现象;从事铁矿石进口的主体数量过多而且分散,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自律。“这些问题直接引起了市场秩序的混乱,使我们丧失了大买家的优势,在进口作价方面不具备话语权。”
以2004年为例,中国进口铁矿石2.08亿吨,进口额12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0.5%和161.8%。其中,铁矿石平均单价同比上涨86%。
2005年3月,商务部、中钢协加强了对“铁矿石进口资质”的管理,铁矿石进口企业数目由原来的523家削减到118家(目前为112家)——主要是大型钢企和大型贸易商。此举的目的是,中国钢铁业能够“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实现“大买家”的优势。
当时,“铁矿石进口资质”向大型企业的集中,与国家力图推动的“钢铁产能”向大型企业集中,互为前提。
2005年7月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对钢铁行业的发展予以调控”: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但之后,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调整,却未达预期。
“淘汰落后和产能控制的不力,是导致‘进口资质管理’政策失效、矿石市场继续混乱的根源。不仅是铁矿石,所有的原材料都在上涨。”前述钢铁业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2002年起,中国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我们河北地区的钢厂,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河北唐山一家中型钢企的原料部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那时候发展起来的钢厂,大多没有长协矿,甚至没有进口渠道。中国钢企对铁矿石的需求巨大,但矿商的产量却没有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