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价格的吸引,最近从欧洲到中国的矿石销量正在上升,比如乌克兰所产的品位在65%左右的铁精粉,还有俄罗斯的产品。”一家大型国有贸易商在欧洲办事处的销售经理日前告诉本报记者。
根据记者了解,除了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欧洲的铁矿石也在运往中国。这一市场眼光取决于这样一个数字——中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50%,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人士都肯定,这一数字在短期内很难扭转。
7月16日,一家大型钢厂的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最近三大矿与中国的正常业务仍在往来,只是低调了很多,尤其是与力拓进行交易的钢企和贸易商。”
铁矿石谈判时至今日,与花费了30年来进行海外资源锁定的日本对比,中国付出的更多。日本并没有什么矿藏资源,但却在海外拥有大量的矿山资源。在力拓间谍门事件爆发之际,日本“钢铁业-商社-银行”铁三角模式,更受中方关注。
然而,基于各种原因,五矿的一位高层表示,目前中国还无法达到日本对产业链的掌控程度。
日本模式
日企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海外收购所需的资金较大,风险也较高,日本钢铁业对海外矿山的兼并投资,使用的均是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而在与海外矿石供应商谈判时,日本钢铁业并不亲自出面,往往通过日本的贸易机构——商社进行对外谈判。
除了日本的商社资金安全,信誉保证外,由于铁矿石卖家无法从谈判对手,也就是商社本身获取矿石实际消费者——例如新日铁、神户钢铁等日本钢铁企业的商业数据,这也令在谈判中进行贿赂或其他不法获取消息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银行逐渐放弃以“海外矿山资源股权”作为企业信贷抵押品的做法,此时,作为谈判方的商社取代了日本的银行,成为海外矿山的权益所有人。
这一价值链,令日本钢铁业与商社均能得利:当铁矿石价格飙升,持有海外矿山权益的商社,就能从中获得可观收益;而当铁矿山价格低迷时,日本钢铁业则能以低价购入矿山,实现盈利。总有一方能得益于市场的变化。
但是,上述钢厂管理人士认为:“虽然日本模式近年来,常常被中国钢铁业和分析人士作为反省己身主要案例之一,但在时代先机已失,澳大利亚国内对中国投资者前往的不满情绪膨胀时期,走出去也已经变得十分艰难。”
“可能中国企业不要强求控股地位,首先以参股或简单合作的方式进入,在合作过程中向外方显示了管理能力、社会责任后,谋求更进一步深入的可能性会更好。”
五矿的一位高层则表示,目前,中国还无法达到日本对产业链的掌控程度。首先,日本对整个钢铁行业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以商社为中心的利益团体,即便市场发生波动,利润的流向大多是左手倒右手;其次,日本的进口矿占90%以上,同时长协矿又占进口矿的95%以上,由于市场利益一致,价格和原料供应来源都相对稳定,中国存在现货和长协两个市场,现货市场容易被人炒作,而中国钢铁业又缺乏操控市场走势的能力。因此,中国钢铁业目前仍然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中。
陈言也指出,才从宝钢手中接过铁矿石谈判主导权的中钢协,与商社完全无任何相像之处。中钢协没有商社内部的奖惩机制,“坦白说,谈判结果之于中钢协并无实质影响,谈判官员缺乏动力进行艰苦谈判”。
其次,日本商社吸纳的是最顶尖的人才,而中钢协是由官员组成的,“我不认为后者能达到前者的水准”。
矿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