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力拓‘间谍门’的报道了。若在日本,这会相当不可思议,因为类似这样的外国公司间谍活动,在日本闻所未闻。”
日本政治、经济问题研究专家,《经济》杂志主笔、日企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认为,日本通过“钢铁业-商社-银行”的铁三角模式,有效地实现了资源谈判的抱团作战,与此同时,也在全球范围维护了日本商界良好的声誉和信用;同时,“日本用种种制度,最大限度地消解了‘人’的风险因素,至于中国,与其照搬这些无法在朝夕间建立的新制度,不如真正落实执行已经定下的制度,以杀一儆百,最大程度地维护制度的权威。”
上世纪70年代,日本钢铁业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全球顶尖的竞争者,加上花费了30年来进行海外资源锁定,即使遇到争议,日本钢铁业主导产业链的局面,已经不可阻挡,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21世纪》:谈到“钢铁业-商社-银行”模式,日本有大大小小数百家商社,如何保证谈判时,能避免多个声音,甚至背叛国家利益的情况发生?
陈言:就铁矿石而言,日本只有两家大商社出面谈判,即三井物产与住友商事,他们全权负责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和价格。其他商社也可参与谈判,但他们不能发表任何意见,避免内乱。
同时,日本各大商社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参与铁矿石谈判,有的参与电煤谈判,有的参与有色金属谈判,彼此间河水不犯井水,也保证了大家的盈利。
因此,类似三菱商事这种大型商社,每年的纯利几乎都达到4000亿-5000亿日元的水平,甚至规模小一点的商社,每年的纯利也至少能达到1000亿日元的门槛。在优厚的报酬面前,他们也没有动力去扰乱制度,获取非法收益。
《21世纪》:在谈判时,商社是否会与日本钢铁业保持密切沟通?同时,有无监管机构监视商社的谈判行为?
陈言:当然。每一个谈判的小细节,商社都需要与日本钢铁企业进行沟通,确保底线。同时,日本政府的经济产业省有一名专门的课长(大致相当于我们的处长),负责协调钢铁业与商社间的沟通,商社需要实时将谈判情形反馈于这名课长和他领导的专责团队。
目前从事这一工作的,是一位年轻的课长,他对钢铁业与相关商社有生杀大权。任何一家商社或钢铁企业,违规从外国进口铁矿石而被发现,相关企业的进出口配额、税收凭证等所有文书均会失效,这一企业将立刻失去在日本的立足之地。这种严厉的处罚制度,也令相关企业不敢越雷池一步。
《21世纪》:你觉得中钢协能在某程度上起到日本商社的作用吗?
陈言:中钢协与商社完全无任何相像之处。
日本花费了很漫长的时间来建立相关的制度,中国很难照搬。我认为,中国政府发挥制度创新,或者落实对已有法规的执行,效果便足够彰显。譬如,明确奖惩,对违规进口铁矿石的厂商,进行严厉的、毁灭性的处罚,这就能断绝其他企业跟随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