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历史中,力拓“间谍门”或许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中国钢铁业苦于“天价”铁矿石,已有10年历史。
“10年前,原材料(主要是铁矿石和焦煤)在‘吨钢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基本还在45%-50%左右,其中,铁矿石占比大概为30%;但如今,原材料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80%左右,其中,铁矿石成本更是上升到50%-55%。”7月13日,国内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在中国2003年加入国际铁矿石谈判之后,2004年至2008年,中国钢企签订的“铁矿石长期协议价”历年涨幅分为,18.6%、71.5%、19%、9.5%和79.88%。
钢铁企业自身,当然无法消化持续暴增的铁矿石成本。“钢厂接受高价原材料后,提高钢材价格,几乎是唯一的减压方法。”上述负责人表示,“但这对于钢铁业本身和下游产业而言,都是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
中国钢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换来的是铁矿石企业的高额利润。
一对触目惊醒的数据是,过去10年,全球主要钢企的平均毛利率为16.2%,而主要铁矿石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则高达37.6%。
钢厂和矿商:不对称的利润表
2008年6月23日,在铁矿石谈判的最后关头,宝钢与力拓达成了“长协价格上涨79.88%至89.6美元/吨(离岸价)”的协议。为此,中国钢铁业当年多付出了200多亿美元的代价。
据中钢协统计,2008年,我国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虽实现销售收入25650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但全年有15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达21.1%,亏损额84.64亿元。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芳,曾在解释钢企大面积亏损时表示:“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36.2美元/吨,比上年增加了近48美元。全行业多支付成本高达1460亿元,相当于全国钢铁企业全年利润的总和。”
“在我的记忆中,从2002年到现在,对吨钢成本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铁矿石、焦炭、铁合金等原料。”一位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但其中,最大的影响还是来自于铁矿石价格的上升。”
2004年至2008年,从24美元/吨起步,国际矿商接连斩获18.6%、71.5%、19%、9.5%和79.88%的“长协价涨幅”,并最终升至89.6美元/吨。但其铁矿石成本的增加,却要缓慢得多。
以力拓为例,其2004年至2008年的“吨矿现金成本”分别为,13.22美元、19.24美元、22.61美元、28.90美元和38.54美元。
前述钢企负责人曾前往澳大利亚考察,他告诉本报记者:“在近年的矿价上涨过程,采矿成本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因为澳洲铁矿石具有得天独厚的高品位和露天开采环境,并且,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钢铁企业和铁矿石企业的“利润表”,因此失衡。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组权威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主要钢铁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16.2%,其中,日本JFE以23.8%的水平领先于全球各大钢厂,宝钢和武钢的毛利率分别为23.1%和17.8%;而铁矿石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则高达37.6%,其中,淡水河谷高达47.2%;力拓为37.1%,必和必拓则为32%。
而目前,这样的“失衡”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