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潞锦
10月份以来,高歌猛进的大盘蓝筹行情似乎就要将市场带入牛市轨道。但相当众多的偏股方向的基金表现令人极度失望。前期采取“抱团取暖”的基金所重兵囤积的防御性资产与本轮行情擦肩而过,在周期性股票的凌厉攻势下,投资者再度陷入了“赚了指数不赚钱”的怪圈。
“现在基金经理的心理非常矛盾。”某基金公司机构业务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前期基金将大部分资产投入医药、消费、内需等方向,其比例已经相当高,但迫于节后周期性股爆发大行情的压力,提高此类资产的配置,成为基金经理们的无奈选择。但在大规模存量资产业已存在的背景下,基金经理一方面要忍受调整仓位的巨大被动,又要蒙受追高卖入的风险,其操作取向令人担心,即奉行价值投资和长线思维的基金经理还是要背负“追涨杀跌”的骂名。
“应该说,目前基金行业的形象不能让人乐观。”北京某大型券商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基金投资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2007年市场出现极端行情中进入基金市场的,这部分投资者至今尚未“解套”。而对于那些老牌基金公司来说,挽留住现有的老客户已经非常吃力,而对于那些创业已经多年却一直未见起色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后者又将承担“二次创业”的重任。不过,这位资深人士承认,近些年来,基金公司推出的类似基金定投服务,确实培养了市场长线的价值投资力量。
那么,基金行业未来出路又在哪里呢?一家“老10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就海外基金行业发展模式看,基本有三大模式:一、立足于做“全能型”公司。“这种模式和目前国内基金行业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二、做“精品店”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在某几项领域内做到行业最优,比如由比尔·格罗斯所管理的著名金融机构PICOM。三、在指数型领域做到极致,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从今年来国内基金行业创新看,可交易的指数基金成为各项工作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这也非常符合各方面的实际需求。
其实,对于海外机构来说,公募机构中基金经理扮演的往往是资产配置的角色,这与对冲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有着本质区别。上海地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海外公募机构的基金经理的任务就是帮客户选好个股,而把“选时”工作拱手让给客户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基金经理们的压力。”就像眼下基金行业着力发展的被动型的指数基金那样,真正在本轮行情中赚得“盆满钵满”的基金投资者,往往是那些率先在低估值的指数基金上大规模建仓那类敏感资金。而对于指数型基金经理的日常工作来说,做到产品尽量跟踪其挂钩指数,就已经足够了。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杨文斌在10月17日举行的一次基金经理高峰论坛上表示,相关数据并不能说明众多偏股型基金能在3年至5年的时间跨度里给予投资者以稳定的回报。由于A股市场波动性远大于海外市场,使得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基金行业的业绩参照需要重新考量,其出路应该是通过各种创新手段,给予投资者稳定的绝对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