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对公募基金出手了,这一次不是严打,而是松绑。
11月1日,证监会同时发布了新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和基金专户业务管理办法的两则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为降低第三方基金专业销售机构的门槛,打破对银行销售渠道垄断的现状,同时放开基金公司专户业务的准入门槛、降低专户产品成立门槛,鼓励基金公司发展高端客户市场。
在公募基金12岁的“本命年”里,监管层的上述举措被业内解读为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的战略性一步。
最近三年,公募基金整体份额连续缩水,而私募基金在高端理财市场如潮水般发展,同时基金公司对“为银行打工”叫苦不迭,这些局面令证监会这个大管家终于坐不住了。
越来越低的天花板
目前,国内市场上由信托公司发行的各类阳光化私募信托产品的数量已经接近850只,仅今年就有400多只,占比近半。但比私募基金早诞生8年的公募基金,目前有621只产品,其中今年以来仅增加100余只。
虽然在管理资产规模上,私募基金尚不能与早其8年诞生的公募同日而语,但从数量上看,私募今年的快速发展势头俨然已经赶超公募。
当然,这与两个阵营监管环境的不同密切相关,一边是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审批,另一边是游离在监管边缘地带的放任局面。
目前,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不足两年,拥有经验的许多知名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成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离开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约占总数的10%,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替比例约为10%。
2007年,公募基金业获得跨越式发展。之后,在公募理财之外,基金公司被获准进入高端客户特定理财市场与私募短兵相接。2008年,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基金公司获准开展单个客户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一对一”专户业务;2009年3季度,这些公司再度被获准开展单个客户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一对多”业务。
而目前,资产管理规模低于200亿的基金公司还有28家,仅34家基金公司可以开展专户业务。
不过,即使拥有资格,专户业务的开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今年10月,某银行系基金发行的一只“一对多”产品由于募集资产规模达不到政策规定的5000万元底线而流产。这绝非个案。10月份,第一批运行的“一对多”产品满一年到期,客户续约成为许多公司的难题。
“如果不是遇到10月份市场大涨,半数以上的‘一对多’产品还是负收益,而且许多产品波动很大。”南方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续约“一对多”产品是他最近的苦差。
基金公司在专户业务上主要靠业绩提成获取收益,尤其是“一对多”还需支付银行销售费用,许多产品目前收益甚微,专户则成为基金公司不赚钱的业务,但大多数公司依然愿意“多条腿”走路。
因为,在现有的政策环境和游戏规则下,发展了12年后,普通公募产品发展的天花板越来越低。
2007年,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2万亿后便逐年下降,这其中包括A股市场下跌带来的投资损失,也有投资者的持续赎回。2007年至今,公募基金产品总数几乎翻番,但总份额仅增长约2000亿份,合7%左右,多数老基金处于净赎回状况。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新发基金约百只的情况下,基金总体份额比去年底缩水了563.14亿份,老基金共被赎回2430亿份,赎回比例高达10%,其中多为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今年三季度,这一状况仍未改变,老基金被净赎回了750多亿份。
“只有新发基金是规模的增量,但也是左手倒右手。”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称。今年夏天,一只新基金在某银行渠道发行了60多亿元,而同时也是以这家银行作为主渠道的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被赎回了50多亿元,后者的老总去找该行行长理论。
近三年来,新发基金带来的增量资金平均每年2477亿元。但这远赶不上A股市场扩容的速度。目前,基金持有股票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28%降低到不足15%。
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认为,这几年基金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提供的机会比较少,投资工具有限、产品限制多,同质化竞争中,后来者很难再获得先发优势。
银行垄断销售渠道也让多数基金公司叫苦不迭。除了收取申购、赎回费的大部分,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会按照管理费的最多60%收取尾随佣金,基金还需其他客户活动等营销费用。
2007年之后,基金行业的规模格局就已经基本稳定,前十大基金公司占据着整个行业50%的资产,2006年以后成立的新公司,除了中邮基金和农银汇理基金,其他均排在规模的倒数十名之内。
“现在快到了2007年许多高位被套的投资者的解套期,这是今年赎回的主要原因,没有老基金申购,只有新基金抢银行渠道的简单营销,基金直接甚至恶性竞争,这是一个低水平、不健康的发展格局。”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称。
新政关键词:降低、放开
证监会开始放开为公募基金松绑。
对于专户业务,新的征求意见稿中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原有的门槛限制,即“管理证券投资基金2年以上、公司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管理资产规模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等”;第二是将产品成立的门槛从5000万元降低到3000万元,第三放开了专户投资的部分限制。
农银汇理基金、金元比联等中小公司表示,这对于拓展业务范围是一个重大利好。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专户业务本应比公募业务范围更小、风险更小,先专户、后公募正是行业发展正常顺序的回归。另一方面,新的专户产品或许少了募集不成功的尴尬。
销售管理办法的修订稿中最主要则是降低了基金专业销售机构的准入门槛,从组织形式到注册资本金再到从业资格人数都一一放宽,并鼓励销售服务创新,增设了“增值服务费”内容,并明确收费方式。
修订稿出台后的两天内,一家券商基金分析师就收到了多个朋友的咨询电话,他们或是私募机构、或是与公募基金有业务往来的公关公司或是有国资背景的资产管理公司,都在询问成立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可能性。
证监会也表示,上述政策的初衷之一就是打破基金销售各渠道间发展不平衡,改变基金销售的竞争格局。目前在基金销售中,银行占比近8成。
清算平台问题也被认为是阻碍第三方销售发展的关键。此前获批的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天相投顾,由于高额的资金清算平台成本而难以盈利。
不过证监会基金部副主任洪磊透露,证监会将打造金融公共的平台,比如中央清算的平台、资金清算监督平台,接下来还有两个重要文件要颁布,一是关于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管理的规定,要监督银行规范行为,规范开户和资金划转行为,二是关于基金份额清算平台和监督银行资金结算平台的信息接口,这些标准的颁布将有助于降低第三方成本,市场打破少数垄断,形成公开的竞争。
嘉实基金副总经理李道滨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美国独立第三方基金销售有相当大的比重,英国80%的产品是通过理财平台销售,不管渠道怎么变化,关键是营销方面要转向以顾问服务为主,而不是拼命地卖基金。
“第三方专业销售机构的发展要与创新相结合,产品多元化是提供差异性服务的前提。”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刘晓艳称。
市场化不能停
今年,基金新产品实行通道化分类审核制度,也被认为是证监会基金部监管市场化改革的标志之一。
北京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感觉到,在基金部主任吴清任职期间,基金公司业务的审批环节被大大简化,并出台了多项措施为基金公司松绑,同时,对投资和事后监管环节管制则更为严格,对于老鼠仓等问题的监控无处不在。
如今,基金部掌门人更换在即,吴清即将调任地方,接班人仍未最终露面。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称,“基金部主任的位置可能会暂时空缺一段时间,发行部副主任王林接任的呼声最高。”
一位基金公司督察长告诉本报,原证监会规划委副局级高级顾问委员汤晓东以基金监管部副主任的身份首度亮相,他或将主管基金一处和四处。
“从第33次基金业联席会议上尚福林主席的表态来看,基金行业的市场化监管方向应该不会改变,主管基金业务的姚刚在这个方向上不会变。”上述督察长说。
一家正在筹备中的基金公司总经理最近明显感觉到,新基金筹备获批快了很多,“今年可能在浙商和纽银梅隆基金之外,还会有新基金公司成立。”
在销售和多元化业务改革后,业内最为关注的是另一个敏感话题:基金公司门槛是否降低以及内部股权激励问题。
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认为,基金业目前还是在发展初期保护的阶段,随着发展应该是进一步的放开,让更多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最终实现市场化,实现自由的竞争。
洪磊近期多次表示,监管制度已经基本建成,从现在开始应该建立一个更加透明、门槛更低的准入制度,下一步的探索就是组织创新公司型的基金,公司型的基金是职业经理加独立董事构成基金信托的方式,放开基金公司的发起后,现有的基金公司股东为了留住人才或将实行股权激励。
赵娟 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