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国十条后四基金减仓30%
发布时间:2010-6-10 21:41:22
 
文章内容

国十条后四基金减仓30%

新金融记者 陈皓 肖烨

从4月15日(4月16日房产新政出台)至今,公募基金仓位大幅下降,股票型基金降幅为4.67%,基金减仓速度超出以往。

暴跌超过600点是4月中旬房地产新政出台以来沪指的走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沪指已经从当初的3100点直线下挫至2500点,并且下跌势头并未终止。更令人费解的是,楼市新政调控的主要对象房价并未下跌。面对着“跌跌不休”的股市,许多投资者不禁要问,谁是股市调整的主要推手?

35%减持股票超6.6%

4月16日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到目前为止过去近两个月的时间,基金仓位降幅明显。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6月初和4月15日相比,偏股方向基金仓位大幅度下降。6月3日,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5.97%,相比4月中旬下降4.67%;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1.01%,相比4月中旬下降5.02%;配置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62.63%,相比4月中旬下降6.25%。

其中4只基金的减仓幅度超过了30%,宝盈沿海基金减仓的幅度达到了惊人的40.52%。

如果单纯从持股数量来看,根据WIND的统计显示,与4月15日相比,6月7日基金投资股票比例下降超过6.6%的占比达到了35.59%。另外,还有24.58%的基金投资股票比例下降在1.4%至6.6%。

波段操作迹象明显

4月15日至22日也就是新政出台的当周,部分基金提前嗅到了政策风险进行大幅减仓,长盛精选、国泰金鼎、东方龙等5只基金大幅减仓超过10%,短线回避风险的意图明显,不过减仓行为还只限于部分基金,多数基金主动减持并不显著。

此后的一周悲观态度继续在基金行业内扩散,4月22日至4月29日股市继续大幅下挫,加息等进一步政策调控的预期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蓝筹股再遭抛售。主动增仓的基金数量明显减少,而顺势减仓基金占比提升。主流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仓位大多顺势下降。

进入5月份后,外围市场情况急转直下,希腊危机愈演愈烈,同时政策调控也持续升温,该周成为基金态度重要的转折点。各类型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1%,华夏、博时、南方等一线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继续减持。国联安、海富通等旗下基金减仓最为显著。

经历了此轮大幅减仓之后,基金开始尝试入场抢反弹。5月13日至5月20日股票方向基金有不同程度的加仓,并且基金主动加仓势头较为明显。大型基金公司中,华夏、国投整体仓位较上周明显集体加仓。之后的一周在海外市场持续反弹以及发改委澄清征收房产税传闻的影响下,前期加仓幅度较大的华夏、国投并未出现大幅逢高减仓,旗下多数基金仍呈现继续加仓趋势。基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扭转市场的颓势。

不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基金也难以扭转已经下跌的颓势。5月27日至6月3日继两周前增仓在反弹波段中小有获益后,基金仓位重新进入调整期。

通过近两个月基金操作不难发现,在调整初期基金采取了顺势减仓策略,此后一度进场抢反弹,但无奈调整压力过大转而再度加入做空队伍当中。

基金并非“慈善大使”

针对此轮调整中基金的大幅减仓行为,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2010年4月中旬以来,股市在一连串的政策调控下遭受重压,以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为导火索,股市在近一个月以来经历了系统性风险的快速释放。政策调控不仅直接打压了受影响的地产、金融等权重板块,也开始引发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在此轮下跌中,基金减仓速度超出以往,对系统性风险的反应明显加快。

而在著名财经评论人士皮海洲看来,追涨杀跌是基金的本性。“我并不相信基金是做慈善的,不能指望基金会维持市场的稳定。基金本身就不是价值投资者。在中国的股市当中,很少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以创业板来说,表面上来说是看中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但是其实参与创业板的力量都是在炒作,而并非看中其增长潜力。不过,也不能将此次下跌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公募基金。应该说基金是此次下跌的重要推手之一。”皮海洲表示。

基金减仓能否停止?

在经历了一波大幅减仓之后,基金是否会延续减仓策略成为焦点。对此,皮海洲表示,只要股市还存在着继续下降的空间,基金就不会停止杀跌。目前中行、交行都在大规模的融资,农行的IPO也即将开始,市场仍然存在进一步的下跌空间,基金仍然会继续看空。

而在本周一的晨会当中,上投摩根基金对目前的市场给出了判断:弱势筑底格局暂未改变。大盘目前成交清淡,市场热点也略显散乱,短期内弱势筑底的格局并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身处政策观察期,市场需要时间来反复确认底部才能有所反弹。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丁成表示,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有蔓延趋势,国内受调控政策影响,目前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短期难有趋势性上涨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国十条后四基金减仓30%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