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规模差距拉大 基金发行凸显“马太效应”
发布时间:2009-12-7 11:47:00
 
文章内容

  11月27日,易方达深证100ETF联接(110019.OF)的募集规模达到190亿元,成为年内第三只规模超150亿元的基金。但来自渠道的消息显示,同期结束募集的一只小基金,其募集规模却只有3亿元左右,两者差距高达60倍。

  基金发行规模的差距一直在基金业存在,但今年以来,差距由过去的几倍或10倍扩大到几十倍。今年上半年,华夏沪深300(000051.OF)的募集规模,是同期成立最小股票基金的47倍;但到了11月,多达14只以上新基金发行的激烈竞争,让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为60倍。

  银行爱大冷小

  基金发行的主要渠道是银行,银行销售和推广的力度直接决定新基金的募集规模。截至12月3日,很多还剩下一周左右募集期限的新基金,虽然没有对外公布成立的基金规模,但《中国经营报》记者从银行渠道了解的信息显示,小基金的发行情况并不乐观。

  “我们这边还有零销售的新基金,比如天弘周期策略基金(420005.OF),根本就没推。”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广州某网点主任透露,年底有多只新基金同时发行,他们主推的是大公司的基金,11月重点推荐广发中证500(162711.OF)和易方达深证100ETF联接基金,12月初则为南方深成指(159903.OF)的销售做最后冲刺。

  “广发中证500的销售任务比较重,客户经理的平均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而南方深成指的任务是一周之内,广州每位客户经理的销售任务分别为30万元。”前述网点主任说,其所在的银行渠道“根本没精力兼顾小基金的发行”。

  其他银行网点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天弘基金,我们这边根本没动,就连汇添富策略回报(470008.OF)也只动了一点点。”工商银行广州另一家支行个金部负责人表示,银行将销售精力都集中在品牌基金产品上,客户经理一般不会主动推荐小基金公司的产品,除非有客户主动来问。

  而小基金在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中国银行(601988.SH,3988.HK)等渠道亦遭遇销售遇冷的情形。“我们卖基金主要是看过往业绩和公司品牌,重点推荐前十大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建行广州某分理处的网点主任直言,他们就当小基金不存在,客户经理连基金的名字都记不住。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银行渠道了解的信息显示,基金强者恒强的效应进一步加强,例如广发中证500、易方达深证100ETF联接基金,每天都能有六七亿元甚至是10亿元以上的进账,但小基金的销售却只有几百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元的份额申购,两者的募集反差越来越大。

  业绩驱动

  “买基金的目的是为了挣钱。”银河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说,今年集中体现的募集规模分化,是因为基金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基民由过往的抢购基金,逐渐发展为以业绩为本,精选基金。

  王群航回忆说,2006年和2007年是基金业膨胀发展阶段,基民对基金根本不了解。当时,基于大牛市的背景,基民买基金后总能挣钱,只是挣钱多少的区别。而2008年的市场暴跌,基民发现基金也会亏钱,甚至不同基金公司的赚钱能力不一样。正是2008年市场的洗礼,让基民变得更加理性,倾向于选择一些有良好业绩的品牌基金。

  “易方达深证100ETF是今年业绩一直排名靠前的基金,而易方达旗下的其他基金产品如易方达价值成长(110010.OF)、易方达积极成长(110005.OF),也让很多银行的客户赚钱。”前述建行广州网点主任介绍说,赚钱效应让这些客户对易方达基金有了一种“信赖感”,因此深证100ETF联接基金卖得特别火。

  来自渠道的信息显示,基金销售受业绩驱动效应极为明显。“主要是看业绩,像中邮基金规模并不大,但还是有客户愿意买他们的产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家客户经理表示,客户会根据基金公司的过往业绩和品牌来选择新基金。

  实际上,近年来不仅大基金公司凭借过往的优秀业绩体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中小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也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公司,凭借出色业绩,也取得了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首发规模。

  11月24日,华商动态阿尔法(630005.OF)正式成立,募集规模达到22.99亿元,而另外一家管理规模超过华商两倍的基金公司,旗下新基金募集近一个月的认购规模才10亿元左右。今年7月,中小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冷热不均的情况同样存在。新华泛资源优势(519091.OF)的募集规模达到31.3亿元,而同期成立的3只上海基金公司的新基金,规模都没有超过10亿元。

  “买基金是为了赚钱,业绩为本,最终还是要业绩驱动。”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场总监承认,品牌对销售有拉动作用,但品牌是基金公司过往业绩树立起来的。“市场已经回归到业绩为本,只有取得好的业绩,才能有好的规模。”

  “业绩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完全绝对的因素。公司的资源和渠道服务是第二重要的因素。当然,如果两家基金公司资源相当的时候,业绩的作用会更凸显。”德胜基金公司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这样看待目前新基金发行分化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中行广东省分行曾经组织客户经理进行购买基金的体验活动,结果发现一些大基金的售后服务很到位:“虽然只买了100元的货币基金,但基金公司每个月都会发送扣款的短信通知,还会把产品分红或优惠信息通过短信或邮件的方式予以提醒。但一些小基金的产品则完全没有下文,既没有对账单,也没有短信通知。”

  “在基金产品的价格策略和产品都没有特别差异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之间的募集规模差了那么多,这是品牌和营销手段的差异。”汇丰晋信总经理李选进说。

[责任编辑:lishanhu]


相关文章
  • ·规模差距拉大 基金发行凸显“马太效应”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