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喆 北京报道
新基金发行向来是基金公司“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大基金公司体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中小基金公司新基金发行也出现分化。一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公司,凭借出色业绩也取得了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首发规模。
“华商发了23亿?完了,领导又该给我们增加压力了。”一家正在发行新基金的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哀叹道。
实际上,在今年7月,中小基金公司新基金发行冷热不均的情况也曾出现过,新华泛资源优势基金当时以31.3亿元的规模募集成立,而同期成立的3只上海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募集规模都没有超过10亿份。
华商基金市场开发部副总经理吕红贞也坦言,公司渠道人员只有不到10个人,在业内属于比较少的。“新基金发得好主要还是靠业绩推动,当我们和老持有人沟通时,很多人都对我们的新基金感兴趣。”
其实,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高管都把广发和中邮基金当作了“由小变大”的榜样。在他们眼里,这两家公司都有完整的公司运作思路,同时很重视品牌建设,因此一旦抓住机遇就可以很快地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一些高管将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像长盛同庆发那么大,就说明好的创新产品同样会得到市场的认可。”而对于新业务的拓展,则需要小基金公司至少达到规模的临界点,翻越开展新业务的门槛。“像专户业务要求基金公司管理规模超过200亿,达到这个标准才能有机会开展新业务。”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