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们准备得那么充分,那么会是第一家获批‘专户第一单’的基金公司吗?”每当记者将此问题抛给各家基金公司专户理财部负责人时,他们脸上总是面露尴尬:“这个真不是我们能定的。”
一边是基金公司对外专户“一对多”产品的持续热销,一边是迟迟不见首单出炉,依旧披着神秘面纱的“一对多”专户产品到底有怎样的游戏规则?
产品方案大多以灵活配置型为主
自6月1日证监会放开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业务后,各家基金公司便忙碌起来了,通过另组高端客户营销队伍的形式进行地毯式拜访,在这一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业务上,可谓铆足了劲。
而日益重视中间业务的银行亦积极配合,有些由总行“接单”,有些则通过分行来参与该项业务;同时各银行内部对口该业务的部门也较多,有些是以个人金融部为主,有些则以基金托管部为主,还有些以私人银行部牵头参与。
“只要是银行里超过100万的‘有钱人’都不会逃脱我们的法眼。”招行私人银行一位高级理财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他手里已经拿到了数十份基金公司专为“一对多”专户理财客户设计的不同产品的清单,非常具体。
该银行高级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各家基金公司提供给银行的专户“一对多”产品方案大多以灵活配置产品为主,“尽管一些基金公司同时准备了灵活配置、保本产品、分级产品,以及专门针对定向增发或某些主题投资的产品,但在A股走强的市场里,对于第一只产品的选择,基本以灵活配置的混合型产品为主。”
基金公司:“现在已经是我们选客户了”
从客户角度而言,总是逐赚钱效应而去。按照基金公司的说法是“老天帮忙”。随着指数一再创出新高,专户“一对多”产品一经推出即大受银行高端客户追捧。
“供不应求,听说广州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甚至在近期已经婉言谢绝了‘一对多’客户的产品咨询,原因是客户实在太多了。”上海一基金公司专户理财部总监感慨“一对多”产品的热销的确出乎意料,“现在已经是我们选客户了,到底是时间优先,还是资金优先?”
与开放式基金没有人数限制不同,专户一对多规定持有人的上限是200人,而目前反馈的情况是客户早已超过200人,基金公司不得不面临选择。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机构理财部副总向记者透露,对基金公司而言,资金优先可以把规模做得更大,但也可能会伤及一部分客户的利益和积极性,“目前我们还没决定采取哪种模式进行,打算先看看行业内的操作方式,跟随市场主流。”
但上海系基金公司已经先行一步。记者了解到,包括汇添富等上海的基金公司普遍采取的是时间优先,“这样更利于体现公平性。毕竟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只考虑公司的眼前利益,更多地考虑客户的需求和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利益。”上海一家专户规模已达10亿级的基金公司专户部负责人向记者解释道。
尽管基金公司都想采用资金优先的原则,但经过利弊权衡后,预计大多数会采取时间优先的方式来募集。“只能让投资者等待第二只产品,这之间可能要晚15天,我们还是想尽力留住这些客户。”上述上海基金公司专户部负责人补充。
根据规定,基金公司只有在第一只产品完成募集之后,方可向监管部门申请设立第二只产品,监管部门按规定需在10日内给予答复。因此,在结束第一只产品募集之后,基金公司最快可在半个月内进行第二只产品的销售。
成为首单的主动权不在基金公司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这最关键的“东风”却迟迟不来。
理财周报记者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了解到的情况是,32家拥有专户资格的基金公司中,目前已有至少12家基金公司备好相关材料,只待证监会或在7月中旬出台“一对多”专户的相关细则后即上报产品。
与开放式基金审批制不同,专户“一对多”产品证监会采取的是报备制,即产品只需向证监会报备就可以发行。
具体程序是:基金公司先向监管部门进行产品申请,在获得批复后进行募集,募集结束后再向监管部门报备,完成报备之后可宣布专户成立。
但相关细则证监会却至今尚未出台,急煞各家基金公司。因为按照市场平均收益率,公募基金与专户产品的利润比大约是1:5,即20亿元规模的专户对基金公司的利润贡献,相当于100亿元公募基金带来的利润贡献。
“估计这十几家基金公司都会在第一时间递交申请,监管部门可能同时批复这些基金公司的产品,也可能先挑选一两家公司试点。”一位基金公司专户对记者说,“大家的准备都比较充分,跟托管行的沟通也很充分,谁会成为首单完全是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