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合资基金面临的三重困扰
发布时间:2009-7-14 18:06:37
 
文章内容

合资基金面临的三重困扰

理念相左、用人之争、技术壁垒

自荷兰国际集团首单参股招商基金,敲开了中国基金业合资的大门起,外资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脚步越来越快。而今,基金业半壁江山中皆有外资身影。不过多年来,华丽的 “合资”外衣并没有赋予合资基金更加出类拔萃的表现。相反,中外方股东之间权利相争、理念相左、外资技术壁垒等因素成为多年来合资基金的三大硬伤。

由于今年以来业绩不佳,几位合资基金高管在私聊当中流露去意。而此前,合资基金由于公司治理不佳、投资管理能力欠缺、用人分歧等导致的高官“出走”屡见不鲜。

半壁江山

中国基金业作为发展迅猛的朝阳行业,一直备受外资机构垂涎,而有关管理层对外资进入也相当欢迎。从近期新设立的基金公司来看,均为合资基金。外方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一再增加,从33%增至如今的49%,而外资还在争取51%的绝对控股比例。

合资基金发展至今,无论从基金公司家数,还是管理规模,都称得上独挡半壁江山。天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27家内资基金管理规模合计12824.99亿元,33家合资基金公司10219.49亿元,占比分别为55.65%、44.35%。而在2008年底,这一比例为内资54.78%,外资45.22%。第二季度的规模统计显示,5家合资出现规模下降。

三大硬伤

合资当然也有“合”的一面,作为投资方,双方在追求投资回报上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为了追求投资回报,要长期回报还是短期赚钱就可以,分歧不少。“管理理念、投资理念、用人分歧,只要有决策的地方,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分歧难以协调。”一位基金公司副总表示。

“最突出的分歧就是老总的位置。双方股东拉锯战最终一个股东排出一个人选,基本代表了一方股东的意见,这种模式执行力很高,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也可能完全和股东的意见背道而驰。或者找一个与双方股东都没有关系的,但这种模式往往沟通成本很高,战略决策需要不断与两方股东沟通得到认可。这种模式往往做事很难,容易消磨意志。”上述副总认为。

另外,在管理理念、投资理念上,要长期规模还是要短期挣钱,内外资股东也常常有摩擦。“如果追求长期规模、长期业绩,势必要长期高成本投入。”

合资备受质疑

由于整体业绩并不领先,外资在合资公司中担当着怎样的角色,业内看法不一。外资机构海外成熟的管理理念等对于国内起步较晚的基金业无疑起到指引者的作用。而具有海外合资背景的合资基金公司在开展QDII等业务确实具有优势。

尽管如此,业绩不佳的“洋和尚”还是开始受到质疑。一位基金专家表示,投资上讲“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不能迷信所谓的海外百年资产管理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还有的合资基金公司喜欢把员工派到海外培训。百年企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难道短短一个月的速成培训就能够领会?”

[责任编辑:emilyshi]


相关文章
  • ·[图文]合资基金面临的三重困扰
  • ·合资基金三重困扰
  • ·调仓应变,合资基金善打太极
  • ·多数合资基金公司两年即换总经理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