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逝者如斯夫第2页:6000点是一辈子都见不到的点位
编者按:刚刚耳闻投资界领军人物王宏远投奔私募,股市过气人物赵笑云意欲回国,我们还在感慨“江湖不寂寞1,却突然又听说:君安旧将、私募元老杨骏要退出江湖。
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哪怕老练如杨骏者,也未能逃过2008年股灾的那场劫难。杨骏的归隐,很多人认为是源于业绩的原因,但是换个角度想,或许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A股没有投资机会,只有投机机会”,杨骏此言,未必所有人认同,却值得深思。在这样一个新兴市场里,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并不容易。
但是,只要有市场,就注定不可能没有投机,哪怕成熟如美股乃至后生者港股,内幕交易和操纵又何尝断绝,何况是A股这样一个新兴市常学会在投资与投机之间游走自如,或许是长久的生存策略。
“6000点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点位。”杨骏之语,或许道破了其一年多的心酸与心灰意冷,着实令人唏嘘感慨。爱之越深,伤害越深,唯有选择悄然离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杜鹃长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归隐也好,复出也好,这就是江湖,只不过,归去之后,江湖上依然有他们的传说。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常
这边厢曾经率先清盘的阳光私募大佬赵丹阳已经复出,投资界名人南方基金副总王宏远辞职转投私募;过气的“风云人物”赵笑云意欲借润天华创重返中国资本市常
那边厢,私募界的元老级人物晓扬投资董事长杨骏却准备将公司旗下三只阳光私募易手。
经本报多方求证获悉,晓扬投资将于4月25日召开会议,向客户宣布此事。而去年以来表现出色的私募机构淡水泉正在和平安信托接洽。晓阳投资的信托产品很可能将由淡水泉公司代为管理。
杨骏说:“这不能算清盘。只是找一个善于把握中国特色的投资机会的合作伙伴。”此举也开创了阳光私募新的退出方式。
杨骏对记者说:“国内的投资方式不适合我,我们更擅长投资港股。”杨骏对自己产品的接任者看好。他说:“淡水泉更适合投资A股。”
然后称正在开会,挂了电话。
私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杨骏是个元老级人物。
1989年,杨骏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招商局投资公司做投资和企业分析。一年后,杨骏转到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先后担任总经理秘书、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等职务。
两年后,杨骏受邀加盟君安证券,前后主管发行、交易、投行、研究、并购,数年后出任君安证券总裁。在任期间,杨骏创办了君安证券研究所。在国内证券行业可谓是独树一帜。
1998年“君安事件”东窗事发,杨骏受到牵连,他也因此放弃了将君安打造成国际级的投资银行的想法。
君安事件平息后,2001年,杨骏重出江湖,成立晓扬投资管理公司,主要投资于香港股市。据其他媒体报道,晓扬投资2001年至2007年年均投资回报率都在30%以上。
晓扬投资有据可查的业绩开始于2005年。2005年5月,晓扬投资与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合作,在香港推出晓扬成长基金;2006年3月,又发行了晓扬机遇基金,总规模近1亿美元。
至今年4月15日,晓扬成长基金净值为201.486港元,自诞生之日回报率为101%;而晓扬机遇在经过两次大比例分红后,4月15日的净值为80.223港元,自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80.223%。
杨骏公开杀回A股是在2006年10月,他和平安信托合作发行了旗下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晓扬一期。2007年2月,晓扬二期成立,11个月后,2008年1月三期产品成立。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杨骏对A股是非常看好的。2007年他曾说:“今后一二十年,我和我的团队只看中国。”他又说:“我觉得中国A股的机会才刚开始。新兴市场的本土投资者对牛市的初期都非常谨慎,对自身市场信心不足,容易犯下持仓不够的错误,反而是外面的人看得比较清楚。”
但在初尝甜蜜之后,2008年后,晓扬投资系列阳光私募产品净值缩水严重。一期2008年年初净值167.82元,4月15日,净值降至72.49元,缩水56.8%。该产品期间没有分红。
二期产品期间缩水56.54%、三期产品成立以来缩水54.37%。
值得一提的是,晓扬投资系列阳光私募产品完整地错过了A股一季度的反弹行情。三只产品最近一个季度的回报率徘徊在0.4%-1.8%之间。而同期沪指涨幅28.35%。
因此有人认为,杨骏退出是因为操作不好。
有业内人士对杨骏的离开感到惋惜,同时感慨称,看上去外表光鲜的阳光私募算不上是个好差事,由于至今未有认可的“牌照”,始终在边缘游走,缺少安全感和确定感。而业绩的压力往往比公募沉重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