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在今年以来股市的回暖中,一些灰色私募基金重新扯起了“保本”大旗。其伎俩主要包括:答应与客户签订保本协议,承诺在一定的期限内保本,如一年等。如果是灰色私募荐股、客户操作的话,私募基金一般要求客户在指定的券商开户。不过,仔细思量,这些保本协议里都没有独立的第三方担保机构,与公募基金的”保本“完全是两个概念。其实,一旦市场如去年大幅下跌,私募基金要做到保本是很难的,这从去年大部分私募基金亏损严重就可见端倪。如果后市投资机会比较少甚至是下跌的话,私募基金照样可能亏钱,“保本”协定到时候因为没有法律上的支撑,将成为一纸空文。投资者切不可受”保本“诱惑而盲目购买一些灰色私募基金发行的产品。
另外,如果购买了部分灰色私募基金的产品,投资者切不可当甩手掌管,应该持续关注私募操盘手的操作风格、投资理念是否与自己的风险收益特征相吻合。如果是老年的投资者,最好回避基金型的私募操盘手。建议投资者购买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的阳光私募产品,特别是那些出身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操盘的产品。不过,阳光私募基金一般都有资金上的门槛,如投资额度不低于一百万等。这些私募产品大多没有“保本”的承诺,强调风险自担。(陈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