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基金一度是特定阶段的稀缺品,然而火爆的认购热情,被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彻底浇灭;一次危机显然无法打消人们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梦想,2009年出海抄底愿望再次萌发。如果说前一次出海我们多少有点冲动的话,那么这一次我们有了更多的理性。穷则思变,创新变成了2009年QDII基金的关键词,但是创新能帮助QDII基金实现翻身吗?
高调出海遭遇金融风暴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QDII基金净值折损创下中国基金业发展十年来的最高纪录,失望至极的基民心酸地将QDII产品称为“基金中的ST”。
在金融风暴中频频受挫,QDII基金选择一再收缩“战线”,将港股作为绝对主战常偏爱在家门口炒股的QDII基金,离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期望却越来越远,投资者也开始质疑QDII全球配置分散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面对全球股灾,年轻的QDII多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由于香港市场既有成熟市场的特征,也具有新兴市场的特征,这样一个特殊地位,自然成为QDII基金投资海外的“练兵场地”。随着金融风暴越演越烈,QDII更是将期望寄予了港股市场,期待港股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能够率先企稳。
银河证券QDII研究报告预测,随着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衰退的持续,国际资本流动性势将流向中国。但由于A股市场并未完全开放,高流动性的国际资金势必首先流入香港市常此外,随着AH股价差的拉大,遵循“相同的东西,便宜的总是好的”这一原则,银河证券报告认为,大跌后的香港市场,估值优势已经显现。
而有关基金研究员却提出质疑:两地同时上市的股票,基本面的确一样,但供求关系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从市盈率来看,港股比A股便宜很多,但由于内地银行存款远高于香港,而A股的流通市值反而小于港股的市值,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同样质地的A股比H股贵,则相当正常。
此外,香港市场70%左右的资金来源于欧美日等国家,内地的振兴计划对港股的影响当前还较有限,香港市场未来走势主要还是取决于美国,而美国市场的去杠杆化过程并未就此结束,美国经济2009年以来的恶化程度实际上在加剧,因此,QDII家门口炒股,等待港股的救赎也终非长久之计。
曙光初现以创新求翻身
2009年初期,随着更多利空消息传来,金融股成为做空的一大主力。3月9日,MSCI亚太指数创下2003年8月以来新低。恒指直逼去年10月底创下的本轮熊市低点。日经指数更是创下26年收盘低点。此外,标普500指数创下12年以来的最低点位,道指离12年收盘低点仅是咫尺之遥。这一天,股神沃伦·巴菲特称,美国经济在过去6个月里“跌下了悬崖”。
在曙光初现之后,QDII基金还能走多远?或许,生不逢时、难以制定灵活策略等理由,已经成为过去式,在尚需等待的2009年,QDII基金将创新作为其“救生艇”。
事实上,被动投资的指数化产品、基于主题投资的QDII基金,正逐渐成为当前QDII创新的两大方向。
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如此庞大的理财需求一定会向国际市场扩张,今天亚洲许多地区,也都在走国际市场扩张之路。除了产品创新之外,QDII基金还开始积极开拓QDII专户业务。
这意味着,有境外投资需求的机构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除了通过购买QDII基金外,还可以通过专户理财的方式进行境外投资。
“全球市场的主题性投资机会未来会逐步增大,这是QDII发展的良机。”景顺长城基金投资执行长蔡宝美表示,海外市场的很多行业在金融海啸中受到的冲击最大,这些行业的主题性机会在下半年和明年将异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