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券商FOF弱市投基领风骚
发布时间:2009-2-10 17:41:13
 
文章内容

    证券时报记者朱景锋

    报告显示,凭借灵活配置和较低的实际股票仓位,券商FOF均跌幅相对较小,轻松地战胜指数基金、偏股基金。公布季报的9只券商FOF去年四季度单位净值平均仅下跌4.44%,海通金中金净值更是逆市增长,单位净值上涨1.64%。FOF的专业能力和投资优势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纯FOF侧重基金类别配置

    券商FOF(基金中的基金)2008年四季度报告日前火热发布。四季报显示,纯FOF多数在保持较高的基金投资比例的情况下对各大类基金进行较为均衡的配置。回顾去年四季度的操作,光大阳光2号投资经理表示,在10月份的回落初期,果断阶段性减仓,11月份在1600点底部时,连续加仓,并阶段性获利了结,获得比较好的差价,之后又把仓位保持在50%的水平,较好地追踪了指数的同期升幅。在四季度央行的持续降息过程中,把原先持仓比重30%的债券基金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减持,调整了仓位结构。

    光大阳光2号前十大重仓基金的变化印证了上述说法,去年四季末光大阳光2号前十大重仓基金中有8只为偏股型基金,低风险基金的数量由三季末的5只减少到2只。持有基金的比重高达92.77%,较三季末的86.51%上升6.26个百分点。显示在弱市中该FOF更多地是以类别配置调整来降低风险,而非简单地降低基金配置比例。

    华泰紫金2号一方面保持较低的基金配置比例,四季末基金投资比例只有69.60%,另一方面保持股基和债基的均衡配置,去年三季末该基金前十大重仓基金全部是偏股型基金,而到四季末则为6只偏股基金和4只债券基金,从而保证一个较低的实际股票仓位。

    去年6月30日成立的海通金中金到去年底单位净值增长了2.13%,其秘诀就是遵循谨慎的投资策略,大量投资低风险基金,季报显示,海通金中金前十大重仓基金中除中海稳健收益为债券基金之外,其余全部是货币市场基金。而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去年下半年大放异彩,海通金中金显示了良好的资产配置能力。和光大阳光2号一样,海通金中金持有基金的比例很高,达到91.23%,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

    招商证券基金宝二期四季末的基金投资比例同样高达91.12%,不过,同样是高仓位,实际股票仓位却有天壤之别。从重仓基金的类别看,尽管市场弱势不改,基金宝二期还是将资金配置在股票方向基金上面,其前十大重仓基金全部是偏股型基金,显示该FOF的实际股票仓位要远远超过海通金中金,其净值跌幅也相对较大。

    国泰君安君得益在去年三季度末适量参与暴跌后的反弹并在国庆节前悉数减仓,把风险暴露控制在一个合理当量。在去年10月末后的市场筑底过程中,积极调整了持仓结构,减持少量偏股型和债券型开放式基金,在市场低位增持了相当比例的高折价或具有分红潜力的封闭式基金。事实证明,这一调整是具有前瞻性的,不仅使得产品市值在震荡中保持稳定,而且在上涨过程中也跑赢了基准。四季末该FOF投资基金的比例高达94.47%。

    增强型FOF偏爱频繁操作

    纯FOF注重基金类别间的均衡配置,而增强型FOF更倾向于追随市场节奏频繁操作,在各基金类别间快速切换。国信金理财经典组合的操作风格较为积极,类别切换较为频繁。该组合在去年10月10日调出了全部权益类基金和股票,配置了久期3-5年的国债品种和货币基金。此后到11月中旬,股票仓位保持极低水平,且以当周平仓交易策略进行短线操作。在11月13日对配置进行重大调整,以铁路工程、电网设备为主的股票配置和以中小板指数等ETF及进攻型开放式基金的配置,在结构上符合市场发展的方向,但在择时上的失分抵消了结构上得分。12月初,再次对配置进行调整,调入了医药和封闭式基金,调出了50ETF,并减持了红利ETF的权重,在随后的防守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广发理财四号投资经理在10月份保持谨慎,在11月份的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态度逐渐倾向于积极,加大了权益类投资的力度,但受制于市场反复和局部特征,暂时获益有限。从重仓基金的类别看,广发四号偏好指数基金参与市场反弹,去年底前十大重仓基金中有多达六只指数型基金。

    基于谨慎策略,去年四季度平安年年红1号将股票型基金控制在较低的配置比例,适当减持了场内交易型指数基金和股票仓位较高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基于紧缩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分析,该组合在去年四季度增加了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的配置比例。去年底年年红1号前十大重仓基金中除了华夏成长和广发聚富之外全部是债券基金或货币基金。基金投资比例达到78.08%,比三季末提高近20个百分点。


相关文章
  • ·券商FOF一季度投基策略
  • ·券商FOF弱市投基领风骚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