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永配图
□本报记者李良
在牛市中意气飞扬,被视为市嘲中流砥柱”的基金们,今年以来,信心显然不那么足了。尤其是在近期市场的急速反弹中,基金的表现,可以说有点“蔫”。
从11月7日启动的此轮反弹中,基金和游资成为角斗的主力。不过这一次基金扮演的是“空方”,而游资以其惯有的凶悍风格担任了“多方”,当股价在游资们的凶悍攻击中节节拔高时,我们看到了基金们汹涌而出的抛单。如果单纯以此次短兵相接的战果而论,此后的数据证明,游资的凶悍换来了丰硕的战利品,而基金则在左右摇摆中被甩在了市场后面,不仅六成以上的偏股型基金净值涨幅远低于同期大盘涨幅,而且绝大多数基金重仓股的表现也弱于同期上证指数。这种结局,毫不客气地说——基金输了。而基民们的评价则更有讽刺意味:基金宣传自己抗跌,其实它也抗涨。
这种结局显然不是基金经理们乐于看到的,但他们似乎束手无策,因为没有“勇气”了。
今年以来,一波胜一波的下跌让基金经理们吃尽了苦头,尤其是抄底后惨套的经历让他们对市场敬畏有加,在操作上也愈发谨小慎微。而让他们信心再遭重击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国内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悲观论”的调子在基金经理中逐渐升级。缺乏信心,也就同时缺乏勇气,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此次反弹中,基金们袖手当“看客”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基金经理们近期以来普遍“手口不一”:在公开媒体上,基金经理们纷纷表示,市场已进入了合理估值区域,长期投资的机会已经来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断地抛售股票、降低仓位,少有主动积极加仓者,这次反弹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这种现象遭到了媒体和基民的讥讽,有媒体直接指出,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这种行为,是对投资者极端不负责任的误导,而基民们则感叹:“我们应该相信谁?”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基金经理此举也颇为无奈。一方面,中国A股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基金经理们只宜唱多,不宜唱空,这不仅符合监管层的要求,也符合基金公司自身的利益。毕竟,对于靠管理费吃饭的基金公司来说,规模效应最重要,只有基民们有信心,基金公司才有饭吃,基金经理断然不会砸自己的“饭碗”。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走向的“雾里看花”,也让很多基金经理感到迷茫,虽然估值已经达到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但缺乏“勇气”的他们,要迈出“主动做多”的那一步,依然很艰难。
今年以来,市场对基金的责难声不断,有观点甚至认为,基金助推了此波行情的过度下跌,基金并没有起到一个专业投资者应有的素质。而损失惨重的基民们则更是怒火冲天,对基金横加指责。但如果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在此波下跌中,中国的基金业固然呈现出不成熟的一面,但与前几年相比,我们还是能欣喜地看到这个行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事实上,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日趋复杂化,专业性投资技巧的增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要想在理财方面有所收获,不得不依靠基金等专业性投资机构。因此,不能凭一时的市场得失来断语基金业,更多需要做的,是各方合力推动这个行业健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