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基金经理眼中的奥巴马时代
发布时间:2008-11-9 0:30:31
 
文章内容

    ⊙本报记者吴晓婧徐婧婧

    备受瞩目的美国下届总统选举终于尘埃落定,奥巴马以绝对领先优势成为美国首任黑人总统。即将入主白宫的奥巴马,执政后能否拯救美国于经济危机?白宫新政对中国经济又将有何影响?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将会朝什么方向演变?国内一些基金经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会延续现有政策

    虽然基金经理现在并不能完整预测奥巴马执政后的具体政策及影响,但多数基金经理表示,奥巴马的危机处理方案已经部分体现在当期的政策中,奥巴马执政后会基本延续现有的救助计划,这有利于政策的延续性和金融危机的处理,同时也有利于重振美国经济。

    诺德主题灵活配置基金经理戴奇雷认为,奥巴马执政后的具体政策将由美国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各种利益关系博弈而定。总体而言,根据奥巴马以及民主党在竞选时期的政策倾向,以及奥巴马当选后形成的民主党一统白宫和国会的现实,并可以初步判断奥巴马将快速推行财政刺激计划和减税计划,财政赤字将显著上升,经济有很大可能出现“低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东吴基金投研团队乐观认为:“奥巴马上台之后,将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使美国经济走出困局。”国联安基金团队也认为,奥巴马对富人增加税收,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的“均贫富”减税方案,增加美国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有利于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美国走出经济低谷。

    中国制造业的挑战?

    东吴基金表示,奥巴马上台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主要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奥巴马上台后为重振美国经济,增加国内失业人员就业机会,有可能倾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美国国内制造业和资本留在美国,这可能对中国制造业和外资引进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奥巴马上台后,为继续完成美国政府的救市承诺,预计在税收之外,需要大量发行国债,而这些国债很大程度上将由中国等拥有较高外汇储备的国家来承担。对此,面临外汇储备管理风险与国家战略利益的权衡,这也必然为将来我国应对与美国的金融关系提出更多挑战。

    国联安也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对中国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贸易领域。诸如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保护本土制造业蓝领工人的利益,支持对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强调劳工保护和环境标准等因素,有可能影响到中美的贸易关系。

    不过,基金经理多数认为,中美不会马上出现剧烈的贸易冲突,因为美国经济危机处理需要中国的参与,并且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的情况下,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加依赖。

    东吴基金也认为,奥巴马曾表态,中国经济的长期不稳定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所以不可能与中国展开过分的贸易战等危害双方长远发展的举动。中美未来双方合作关系来看,仍将保持稳定和有利长远发展的态势。

    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奥巴马执政后,又将对全球经济格局造成什么影响?东吴基金表示:首先,奥巴马主张对贸易伙伴采用关税、补助、控制汇率等手段来保护本国制造业。因此,奥巴马的政策体现了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其次,奥巴马上台很可能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更加困难。奥巴马上任后可能将迅速推出积极财政刺激政策,并加快结束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战争。尤其是从伊拉克撤军,这些都将使一度疲软的美元短期迅速获得支撑并保持强势,从而使一度呼声日涨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难度。

    第三,奥巴马上台可能加速推行政府干预主义,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加普及。奥巴马仍然坚持民主党的“大政府、多监管”的传统,在次贷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已经频繁干预市场之后,将进一步影响各国政府的经济管理思路。

    但中欧新趋势基金经理王磊认为,在需要全球联手应对危机的时候,货币和财政政策要更好发挥效力,需要其他国家的通力合作,而拒人千里只会适得其反。在竞选过程中表现游刃有余的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将更善于在与各主要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寻求妥协和平衡。


相关文章
  • ·香港最牛基金经理4个月获利550%赵丹阳翻身
  • ·大成策略回报基金经理周建春:经济复苏中把握均值回...
  • ·泰达荷银旗下3只基金变更基金经理
  • ·三步精选基金经理
  • ·基金经理认为土地市场回暖需理性看待
  • ·金元比联旗下三基金增聘基金经理
  • ·基金经理反对“头部说”坚称A股仍在上升通道
  • ·众基金经理看市:短期市场维持震荡调整格局
  • ·基金经理“紧箍咒”阻止不了“变更潮”
  • ·交银施罗德和宝盈两基金变更基金经理
  • ·[基金]华宝兴业宝康基金基金经理变更胡戈游上任
  • ·股票仓位已超牛市基金经理看好大盘蓝筹股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