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年轻人逃离一线城市:外地人生存环境愈发严峻
发布时间:2010-8-3 17:37:07
 
文章内容

②“机会不仅在大城市”

——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二、三线城市吸引力增强

今年27岁的刘志刚,大学毕业7年,已有着在北京、东莞、武汉、三门峡多地从业的经历。

2004年,学习土木工程的刘志刚从武汉工业大学毕业后,径直扑到北京“闯荡”。“当时就想到大城市干大事业,仿佛只有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有机遇和平台。”刘志刚回忆。

但不久激情便消磨殆尽。“我不排斥艰苦创业,但在北京发展(香港),熬出头的希望太小,付出与回报太不成正比了。”2008年初,刘志刚下定决心,离开了打拼3年多的北京。

在广东东莞一家地产公司短暂过渡后,2009年刘志刚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建筑公司设计员的工作,起薪每月4000元。“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在中部地区,近几年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很大,大的建设项目很多,在这里发展,前景不比北京差。”

2009年下半年,当公司征求意见问他是否愿意被派往三门峡市某项目工作,刘志刚一口答应。他对记者说:“这几年的经历早就说明,机会不仅存在于大城市,只要能发挥所长,年轻人应该哪里都能去。”

如今,刘志刚在三门峡工作已经快1年了,月收入7000元以上。“现在的目标是尽快熟悉工地每个工作流程,争取早日成为项目主管,到时候收入上万元没问题。”

专家解读

除武汉外,近年来,郑州、西安、成都等一大批二、三线城市都相继崛起,无论是在经济规模、基础建设,还是在城市管理、创业环境等方面都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长期关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许召元认为,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他说,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差距有持续扩大趋势。但本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国家出台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许多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储备较为丰富,近年来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资源富裕的二、三线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工作机会增多、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任远谈道,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能反过来推动区域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

他介绍,过去人口过分集聚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例如他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就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65%以上的本科生人口、近 95%的研究生以上人口都集中在上海、南京和杭州,苏州、宁波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城市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人才短缺情况。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如今全国范围内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有助于弥补不足,推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组图]年轻人逃离一线城市:外地人生存环境愈发严峻...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