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热情有所升温
既然与农行上市关联不大,市场为何在6月末发生暴跌?接受记者采访的大部分基金经理一致认为系多种原因累积的结果。
华商基金有关人士指出,从外部原因而言,海外市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主权债务危机终于引发了市场对银行风险的重估;从国内原因而言,市场预期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落,企业盈利面临下调的风险,另外,资金紧张态势有可能延续。
“这次暴跌的主因是估值和流动性因素。从估值看,前期估值较高的创业板、中小板和题材股全线大跌,引发小盘股群体补跌,特别是创业板网下限售股解禁潮逼近,曾经蜂拥而入的打新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疑似获利了结,令大盘雪上加霜。”
诺安基金副总裁、投资总监杨谷向记者分析,此外,央行一年期央票发行550亿,规模比上期骤增10倍;本周两市大小非解禁市值大增至636亿元,为5月以来单周最高;农行A股网上冻资或超万亿元,都重燃了投资者对资金面的忧虑。
不过,记者注意到,由于目前市场风险得到一定释放,投资者热情逐渐升温。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沪深两市新增基金开户数6.2万户,为近期开户数新高。同时,新增A股开户数为29.22万户,较前一周增长4.63%。
7月1日刚募集结束的交银主题基金的首募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其首募总份额为32.35亿元,大幅超过今年以来新基金17.98亿元的平均募集份额,成为今年以来为数不多的、首募份额在30亿之上的基金产品之一。
交银主题基金经理史伟向记者表示,股市经过前一轮下跌,目前已运行至相对较低的点位。虽然当前悲观的市场情绪给新基金的销售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同时也给新基金建仓提供了比较好的机遇。“若后市股市继续下跌,新基金可逢低吸纳;后市见底回升,新基金也可以相对从容地建仓。”
新基金到底有多少子弹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多位基金经理向记者预计,如果下半年新基金的发行份额和上半年持平,仍在1000亿元左右,按目前股票型基金的估算仓位78%来计算,预计将有700亿到800亿的新基金建仓资金进入市场。
加仓还需要时间
有趣的是,记者在电话采访过程中,遭遇了多次“其他基金经理怎么说”的反问,不少基金经理、基金公司机构部负责人都在相互询问同行对暴跌的判断以及暴跌中采取的对策。
综合各家基金公司向记者的反馈,他们在上半年多已陆续减仓,因此,6月末以来的暴跌中,他们的仓位未做太大调整。
“今年以来我们的仓位一直是中间稍微偏下的状况,大概在70%左右,现在的状况没有太大变化。”侯明甫透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比前几次大跌中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的大规模杀进,这轮暴跌中,险资仅限于小规模买入。
一位上海基金公司的机构部总经理6月30日告诉记者,28日有保险资金通过申购他所在公司旗下的股票型基金进场,规模大概在1亿元左右,29日有一些零星的大资金申购,但不多,“单纯通过这笔交易很难看到这些大资金的趋势。”
他还透露,最近一段时间,平安系的资金进来相对多一些,人寿系只有一小部分,“现在市场弱,机构的情绪有点散。”
南方一家基金公司负责机构渠道的人士也向记者透露,6月29日的确有一些险资入场,人寿申购该公司旗下指数基金的规模为一两亿元左右。
据他了解,最近保险公司等大机构动作较少,他们虽没减仓,但也没有下大单买入,“大部分机构认为目前是在底部区域,但要等市场形势相对明朗后才会进来,不会贸然往里冲。”
险资的操作策略与公募基金十分雷同。
兴业全球基金投资总监王晓明直言,在指数大级别行情概率还很小的现状下,不要盲目投资,因为很多股票的价值投资区间还没有到。
冀洪涛也认为,对机构投资者而言,保持相对中性的仓位和相对均衡的组合是策略选择之一。“未来市场仍在震荡寻底过程中,多看少动是理性选择。”
但也有基金经理表示会采取渐跌渐买的策略。汇丰晋信大盘基金经理王品透露,由于对下跌有所预计,已提前作了适当的仓位和配置调整,未来将会采取渐跌渐买的策略;华宝兴业研究部总经理王智慧也表示,目前市场已反映了大部分经济下滑和企业盈利下调,继续下跌的空间不大,在下跌中会逐步加仓。
对于加仓的可能方向,王智慧建议全面开始布局消费和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中小盘股,着眼于未来两三年投资的战略布局,“再不介入,也许未来两年业绩都要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