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抢房号”被指开发商炒作圈钱 专家吁加强监管
发布时间:2009-12-21 21:03:13
 
文章内容

通宵排队、5000人抢100多套房、一个房号炒到10万元……近期,楼市疯狂的“抢房号”现象在各地频繁上演。究竟是房源紧张还是“炒作圈钱”?“放号风波”背后有着怎样的黑洞?透过这些怪现象,人们看到的是一些开发商的有恃无恐,也有一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位。

现状 “放号形式”五花八门

“八里银海”小区是海口时下开发建设中最热门的小区之一,周围高档楼宇林立,滨海临风,共有600多套房。今年10月,项目尚未获得预售许可,开发商就借助房产展销会之机,渲染其所属海湾“不仅是中国的海湾,而且是世界的海湾”。

记者在接待处看到,售楼小姐让想购买的客户交数额不等的“诚意金”,签订一份《八里银海VIP钻石卡申请书》:交50万元巨款的购房者,可以当场“选房”;交8万元的,只能等待小区开盘后,再按顺序选房。但这些房子究竟多少钱起价?销售人员的回答却是:“还没有定,到时再说!”

据开发商内部人员透露,11月26日、27日两天,楼盘小区共计售出200多个购房号卡,其中交50万元巨款的号卡54个,8万元的150多个,总计收到近4000万元。

事实上,“放号”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北京西四环名为大成郡的楼盘日前推出140多套房,开发商却发放了5000多个号。经过网上摇号,摇出的1000个房号才有资格参选认购。在北京301医院上班的冯先生之前请朋友帮忙占了3个号,哪料想一个未中。他愤愤地说:“听说这些摇号都是走形式,最终的号码是早就确定的。明知房源少,开发商为何放这么多的号吊我们的胃口?这叫买房者怎能不心慌?”

据调查,目前开发商放号形式五花八门,令购房者眼花缭乱。

名头一:诚意金。开发商在楼盘尚未开盘时,向购房者收取“诚意金”,数额由几万至数十万元;

名头二:VIP卡。有的开发商承诺,预交意向金购买VIP卡可优先选房并享受打折优惠;

名头三:倒房号。杭州、南京等地最近出现倒卖房号牟利的现象,有的楼盘刚一开盘就宣布“基本售罄”,随后就有人在网上发布消息,明码标价出售房号。

目的 制造假象哄抬房价

以往出现在经济适用房“一房难求”时的情景,如今为何会蔓延至价格疯涨的商品房市场?这种看似“供不应求”的表象背后究竟有哪些利益黑洞?

据调查,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转暖且快速升温,一些开发商在楼盘未取得预售证或即将申请预售证时,便开始搞内部认购,公开放号或收取诚意金、办VIP卡,不仅能圈取大量资金,还能借机摸底市场,控制销售节奏,制造假象哄抬价格。

就是在这种让消费者感觉恐慌的氛围中,房价开始飞涨:根据搜房网的数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新天地项目,今年四五月份均价不过1万元/平方米,到现在均价已达17200元/平方米,上涨近70%。

中国指数研究院对今年房价异动情况作了粗略统计,经历了金融危机,到今年10月,上海房价相对年初上涨20%,北京上涨50%,深圳甚至超过80%。

“房价涨得越高,消费者越恐慌。放房号其实就是开发商导演的一出戏,借此从中牟利。如果没人捧场,这个戏是没法演的。”京城一大型房地产公司销售总监道破放号玄机。

专家称,去年形势不好的时候,连万科也打折卖房,以尽快回笼资金,那时候哪有开发商捂盘的?但今年3月份后房市迅速回暖,房地产商没有了生存危机,就开始通过放号等形式,来摸清购房者心理,以便定出更高的价格。

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认为,开发商通过收取诚意金、预购金以及违规放号,一方面可以聚敛巨额资金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制造出房市供应紧张、人们纷纷抢房的假象,趁机哄抬房价,“实在是一箭双雕。”

- 监管

房屋销售沦为圈钱工具

专家:加强监管,斩断房价疯涨“推手”

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楼盘在没有取得预售证时以任何形式收取订金,但一些开发商置若罔闻。显然,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出手监管,加大打击违规销售行为的力度,才能斩断房价非正常暴涨的“推手”,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海南建设厅调研员黄骏表示:房屋销售沦为圈钱工具,释放的是一个危险信号。通过交钱排号,不仅涉嫌违法圈钱,更重要的是开发商借此推高房价,扰乱市场。一旦房市出现波动,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购房者所交的诚意金可能就“有去无回”。

一些律师表示,“诚意金”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消费者向房地产商支付诚意金所购买的只是一种机会,并非实物。部分楼盘收取的客户诚意金有的高达数亿元,有非法集资或变相揽储的嫌疑,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

专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加强监管和引导,对于开发商违规放号“变相揽储”的行为坚决打击。

[责任编辑:gavinyan]


相关文章
  • ·“抢房号”被指开发商炒作圈钱 专家吁加强监管
  • ·专家谈银行信贷流入股市楼市 称需加强监管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