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银国际董事长兼中银国际控股副执行总裁谢涌海提出建议,内地已经具备成熟条件放宽外汇管制,可以在设有总额限制的情况下,容许拥有超过100万美元资产的人士利用专用户口,有目的地到香港投资,而投资套现后必须汇回内地,资金就不会流出海外。
谢涌海作出上述建议,皆因中银国际在今年初获得香港金管局颁发私人银行牌照,为高端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全球股票、期货及基金理财产品的全球财富管理。从今年4月至今,短短6个月已经取得收支平衡。
中银国际行政总裁黄仲文透露,私人银行业务在半年间开设客户账户超过 500个,骨干里的资产为478亿港元,其中36%来自内地,5%来自海外,其余来自香港。
中银国际的母公司中国银行早于2007年已经在内地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此外也收购了瑞士的一家私人银行。谢涌海透露,中国银行计划未来在新加坡、卢森堡开设私人银行业务。
在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谢涌海估计,部分投资于境外的内地资金是由地下钱庄流出,但他强调,中银国际只会接受正规银行途径的资金。
建言放宽高端客户的外汇管制
《21世纪》:中银国际的私人银行业务中,现在有36%的客户来自内地,那么你们与中国银行在内地的私人业务,是否存在冲突?
谢涌海:中银国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现在亚太地区拥有100万美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士,是240万人,其中36.4万人来自内地,7.4万人来自香港。到目前为止,我们私人银行管理的资产大部分来自香港地区。香港的私人银行饱和,但是内地私人银行发展的空间很大,因为富豪人数众多,而拥有1000万美元财富的人士有82万人。内地投资银行目前还受到一定局限,比如,内地由于外汇管制,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如香港充分,使得一些高端客户愿意把资产放到境外来管理。
私人客户一般不会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不会只在一个地方的私人银行开设账号。中银国际与中行在内地的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不同。我们提供的是国际产品,而中行提供的是境内产品。两家的合作多于竞争,双方的客户也可以选用对方的服务。
《21世纪》:未来内地客户的数量会占多大的比例?
谢涌海:这个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我们的银行家都来自欧美的投资银行,他们在加盟中银国际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客户,要看其带过来的客户来自什么地方。第二,取决于内地对于外汇管制开放的程度。在国家层面,目前有2.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家也在逐渐放宽对于个人的境外投资。
当年我们做港股直通车的方案时,国内任何人都可以到香港开户,范围太广。但经过了金融海啸,我们进行了反思,如果开辟一个通道,外管局有一个总金额的限制,让国内的高端客户,比如拥有1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客户,到香港做一些境外的投资,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这样做对于内地、香港以及高端客户都有好处。
《21世纪》:你提到设立一个总金额的限制让高端客户对外投资,具体如何操作?
谢涌海:国家外汇管制是逐步开放的,目前外管局只允许一个身份证一年对外汇出5万美元。两年前我们的直通车方案提出来的时候,在别的层面还有一些看法,不过经过了这两年的磨合已经不是问题了,比如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的了解,金融海啸之后对于风险管控的认知也比较成熟了。我觉得,对于有100万美元资产的客户都可以放宽,其资金不一定是汇出来,而是通过专户,比如通过内地的中行汇到香港的中银国际,或者通过内地的建行汇到建银国际。然后在有监管的条件下进行投资,那些资金并没有外流,是可控的。我强调一下,这个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内地客户偏好投资股票
《21世纪》:金融海啸之后,欧美的私人银行相继出现问题,对于你们私人银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谢涌海:私人银行客户有几个目的,一个是资金安全,二是能够投资保值,三是财产能够传承下去。过去大家认为银行越大越安全,现在觉得中资的银行比较安全。中银国际是100%中国银行总行的公司,而总行的第一大股东是汇金公司,背后是财政部。
我们原来打算两至三年内盈利,但是现在半年过去已经开始盈利了。由于欧美私人银行的不景气,一些银行家愿意到中资的私人银行,对于我们是个机会。但过去,私人银行通过出售大量的衍生产品而取得利润,金融海啸之后大家还是做普通的产品比较安全,所以我们现在管理的478亿元资产在2007年的盈利能力肯定大于今天,所以资产回报会低于当年市场火爆的时候。
《21世纪》:在你们的私人银行客户当中,内地人士与香港人士相比,在投资上有什么偏好?
谢涌海:我们现在的478亿资产中,90%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客户一般对于与股票挂钩的衍生产品,对于accumulator也比较有兴趣。香港的私人银行客户一般比较成熟,在资产配置中,大量买债券,少量买股票和其他高风险产品,也持有一定现金。而内地客户一般是第一代富豪,其投资目标是追求回报,投资行为的风险性往往比较高,所以不太认可债券,股票配置的比例会高一些。
[责任编辑:gav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