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要求商业银行将购买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从银行附属资本中全额扣除,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面对监管部门的要求,商业银行减持次级债似乎成为必然。那么银行减持的这部分次级债将流向何处呢?险企是否会成为次级债新买家,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相关保险业内人士。
银保良性互动
“目前,资本市场仍处于动荡状态,保险公司更多地购进银行次级债并非坏事。”沪上某大型险企的办公室经理告诉记者。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保监会对各险企的偿付能力一直监管较严,所以各保险公司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确保偿付能力达标,而投资则是保证偿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股市、债券等投资渠道的波动较大,投资银行次级债就显得稳健许多,符合险企目前维稳投资的初衷。”
“另外,由于险企的部分产品要靠银行帮助销售,所以在银保双方都有利的情况下购进次级债,也是保险企业与商业银行的一种良性互动,是有利于保险公司开辟银行销售渠道的。”该人士指出。
对于商业银行次级债的流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银行释放的这部分次级债极有可能会流向保险机构,“首先,险企资本充足;其次,银行次级债也是很安全的投资方式。现在股市震荡较大,保监会对险企投资股市也有很严格的规定,而国债、地产等投资领域处于‘十字路口’,投资顾虑较多。”
沪上某险企资产管理公司财务总监也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保险资金在债券投资规模中,对银行次级债的投资大概占10%左右,大型险企占3%左右,而中小险企会略高一些,但投资次级债额度并没有用完。
减债为放贷创造空间
中金公司银行业研究部分析指出,考虑到赎回因素,预计上市银行2009年底次级债余额约为3766亿元;而根据监管机构调查,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互持,约为1921亿元。而除了银行大规模交叉持有次级债外,保险公司就成为银行次级债的最大买家,大概占三四成。
相关专家则预计,目前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小银行,而为了达到银监会的监管标准,中小银行极有可能向非银行机构转让所持次级债,“险企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对投资产品流动性不高,所以极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转让次级债的目标机构”。
中金公司此前曾估算,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只要发放贷款和投资债券的税后收益率差距在0.2%以上,银行就应当转让持有的次级债,从而为发放贷款创造空间。
分析人士也指出,在下半年国家经济政策大方向未变的情况下,国家信贷方向也不可能有根本变化,所以,相对于商业银行缩减信贷规模来补充资本充足率,转让次级债或许是更好的办法。
[责任编辑:gav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