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会学家陆学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中产阶层正以每年大致1%的速度增长,已占到22%~23%。组成部分上,首先是私营企业主在扩大,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是中产;其次知识分子扩大了,白领扩大了。(8月17日新华网)
此言论一出,即遭一致的炮轰和抗议,大部分人感觉自己是“被中产阶层”了。
从专业角度看,专家的说法并无不妥,但却为何广遭抗议呢?其实这不是新问题,而是一个老现象:它反映的是某些中产阶层一贯的低度自我认同感,和由此带来的生存焦虑。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我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我的床铺很大,我却从没睡好,我害怕过了一夜就被世界遗忘……”这首曾风靡一时的《中产阶级》的歌词,仿佛就是如今这个群体中某些人焦虑和不安的深刻写照。
工作压力重负,“三十岁的年龄,六十岁的颈椎”,这就使不少白领虽然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却面临着各种职业病的侵袭和亚健康的困扰。为了不使自己掉队,于是,他们便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和体力。
与草根和最底层的阶层不同的另一特点是,中产阶层在住房、汽车、生活质量方面追求更舒适和精致,在子女教育方面更加苛求完美,这让他们又陷入了一种身份焦虑。需求与现实的割裂,让每天忙得昏天黑地的他们很难闲暇下来,放心地去享受本来已经不错的生活。
此外,房价的不断上扬、子女教育费用的增加、经济环境竞争激烈等,都是导致他们紧张的因素。总之,面临自身和外界的双重压力,我们的中产阶层还不是十分稳固,有些人甚至显得很脆弱。
正如一个叫夏学銮的学者说的:某些“中产阶层的困境和烦恼,正是中国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青春期烦恼’的真实写照”。
中产阶层被赋予了社会稳定器的使命,政治上认为它是偏向于保守但很有实力的社会稳定力量。可如果我们的中层阶层缺少最基本的社会认同感,甚至让不良情绪笼罩着,这样的中产阶层,其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并不能让人乐观。
虽然这次专家的专业解读引发了一定范围的社会误读,但从民意角度看,这误读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折射出了这个阶层对自身社会保障和对幸福指数的渴求。
因此,当前我们需要的是,能否尽快建立起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仅仅统计出中产阶层的人数和比例。(华商晨报 张天潘)
[责任编辑:divo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