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10月1日起上海租房也可用住房公积金
发布时间:2009-7-5 10:54:43
 
文章内容

今年10月1日起,本市符合一定条件的职工,都可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房屋租赁费用。昨天,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上海住房公积金网上发布了《上海市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屋租赁费用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了职工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的相关条件,并表示,职工符合支付房租提取条件的,可每半年一次向租赁房屋所在地的区、县住房公积金管理部提出申请,并按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该《办法》称,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和《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规定》第七条有关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规定比例的职工可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存储余额的规定,制定了这一实施办法,并自2009年10月1日起试行。

房租需超过收入的20%

该《办法》规定,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用于支付房屋租赁费用:(一)享受本市廉租住房政策的;(二)承租经济适用住房的;(三)通过市场租赁方式依法租用住房,月房屋租赁费用超出家庭月工资收入20%的。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职工,在申请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不足时,可以提取其配偶或同户直系血亲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中的存储余额,但须征得被提取人的书面同意。

“根据国际惯例,在市民的消费结构中,住房消费一般占到20%,如果超过20%,这个比重就太大了。”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这一比例低于20%,则说明还在合理的消费能力之内。为此,对于通过市场租赁方式依法租用住房的职工可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的条件上,规定了月房屋租赁费用超出家庭月工资收入的20%这个比例。

每月可提取额度有限制

不过,符合支付房租提取条件的职工,每月可提取额度有所限制,并不能随意提取。该《办法》指出,提取金额以职工当时住房公积金账户实际存储余额按十元倍数取整(账户保留十元以下),并对分别符合以上三项条件职工的每月可提取额度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其中,符合条件(一)的职工,每月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额度不应超过租赁房屋的月租赁费用与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差额部分;符合条件(二)的职工,每月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额度不应超过租赁房屋的月租赁费用;符合条件(三)的,每月可申请提取的住房公积金额度不应超过租赁房屋的月租赁费用扣除家庭月工资收入20%后的差额部分,且每月最高可提取额度不超过1000元。

职工申请每半年一次

该《办法》指出,职工符合支付房租提取条件的,可每半年一次向租赁房屋所在地的区、县住房公积金管理部提出申请,并按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各区、县公积金管理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申请人凭审核单到指定的建设银行办理提取和支付手续;不准提取的,受理机构应当说明理由。

同时规定,受理机构有权对申请人申报的证明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对和审核。申请人有义务提供事实并应接受受理机构的相关调查、核对和审核。

◎小贴士

提取公积金需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根据《办法》规定,职工提取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除提供本人的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外,还应根据情况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符合条件(一)的,应提供由区(县)廉租住房管理办公室出具的《配租通知》和《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协议》;

符合条件(二)的,应提供由区(县)住房保障机构登记备案的租赁合同;

符合条件(三)的,应根据不同的就业状况提供家庭所有成员的收入证明、经市、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登记的房屋租赁合同(或《公有住房租用凭证》)和有效房屋租赁付款凭证。

上述家庭成员收入证明包括以下几种:对于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应提供其劳动关系所在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对于个体工商户及其雇佣人员或自由职业者,应提供当年度的纳税凭证;对于处于失业状态的职工,应提供其户口所在街道出具的职工家庭收入证明。

[责任编辑:gavinyan]


相关文章
  • ·10月1日起上海租房也可用住房公积金
  • ·深圳住房公积金改革再延迟 年底前出台
  • ·解决物业服务纠纷10月1日起将有法可依
  • ·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增速放缓 个贷率回落
  • ·京住房公积金滞存400亿 购房者呼吁下调利率
  • ·住房公积金贷款拟降低担保费率 程序将简化
  • ·9日起北京住房公积金贷款担保服务费降至3‰
  • ·深圳将择机正式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
  • ·合肥市发布新规 解禁第二次住房公积金贷款
  • ·天津出台惠民举措:归集住房公积金661亿元
  • ·北京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
  • ·西安: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一周内办结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