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的步伐越来越近,沉寂了一年的新股申购类银行理财产品有望重新活跃起来。
但是,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曾经风光无限的打新股产品现在却让银行喜忧参半。喜的是,多了一个投资渠道;忧的是,当下的市场环境和2007年已然不同,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出台,机构打新优势被削弱,政策逐渐向中小投资者倾斜,再加上资金规模的限制,这些都增加了打新股产品前途的不确定性。
打新产品依然为零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走访了几家银行营业网点,银行人员众口一词地表示:“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发打新股产品的通知。”
其后记者又拨打了银行客服电话,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目前没有推出申购新股类理财产品。“目前还在酝酿中,观察市场情况后再决定。”某上市商业银行产品研究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如今银行的谨慎态度和往年打新股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2006年6月股市由熊转牛,一批新股陆续发行,各家银行争先恐后地发行申购新股类理财产品,“打新”市场逐渐火爆。2007年,打新股理财产品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收益率都达到最高峰。
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中心的理财产品报告显示,仅2007年一年各银行就发行了151只打新理财产品,其每家银行的打新产品都有15%~20%的年化收益率。
尤其是工商银行推出的2007年第23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股申购结构化(进取份额),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2%,而到期实际收益率却高达132.39%,位居同类产品全年收益率第一。
随着2007年10月股市走向熊途,新股发行量随之减少,大部分股票上市后溢价不高,导致2008年大部分打新产品的收益率低于预期,有些甚至低于当时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据西南财经大学理财与信托研究所研究员张星介绍,从2008年5、6月份各银行停止发行此类产品后,到今年5月底还没有重启。
产品处在设计阶段
在2006年IPO宣布重启之前,各家银行就开始积极备战,而如今IPO重启在即,各家银行却还在犹豫观望。
“走着看吧,IPO重启宣布后再做也不算太晚。”上述银行产品研究员对记者表示,新规对打新产品有负面影响,业务能否展开还得看市场情况。现在中小投资者自己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打新股,而且收益可能还更高,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需要斟酌。
“银行现在确实挺尴尬的。”张星进一步对记者解释道,新股发行制度规定机构投资者在未来申购新股时,只能在网上和网下两个渠道中选其一。网上申购有资金量的限制,势必降低产品的收益率;网下申购有至少3个月的锁定期,现在市场正处于震荡阶段,风险比较大,这些都需要银行慎重考虑。
不过,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研究人员还是表示打新股产品有推出机会,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产品研究员对记者说:“我刚刚递交了一份打新类产品的报告,不过还要看上面批不批。”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一位人士也表示,银行会根据IPO新规对相应产品重新设计。
单一产品或将退出
与银行的产品研究人员相比,银行网点工作人员显得更加悲观。“现在打新产品中签率肯定没以前高,就算中签了,产品收益率摊下来也不算高,还不如自己直接打新股的收益高。”中国工商银行某支行的大堂经理对记者说。他建议记者直接参与网上申购,或考虑其他种类的银行理财产品。
但投资者依旧对银行打新产品抱有兴趣。上述大堂经理表示,不断有客户前来咨询相关事宜。于是,记者对银行客户进行了随机采访,也发现有不少投资倾向于选择银行打新产品。理由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是有闲置资金,自己懒得去申购,不如交给银行,对收益多少不太计较;第二是想打新股,但觉得自己欠缺技巧,相信银行更有经验;第三是认为新规出台后,银行一定会设计出更为合算的理财产品。
对于银行可能推出的打新产品,张星认为,设计中会减少单一打新产品,以大量资金打新股的产品会大幅减少,推出的可能是打新规模不太大,同时也包含其他稳健组合的产品。
申银万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均伟与张星持有一致的意见,认为新的银行理财产品会体现“小额”的特点,同时他认为银行会推出多只打新理财产品,这样可以实现产品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随着新股定价进一步市场化,今后上市的新股溢价空间将缩小。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理财师李吉认为,不排除新股上市首日会出现“破发”的情况,这对银行打新类理财产品是严峻的挑战。
据了解,在香港市场上,由于散户中签率较高,因此不存在单一打新理财产品,打新股只是作为理财产品众多收益来源中的一部分。那么在内地,单一打新股产品是否也会退出市场?
“内地和香港有很大差别,两者市场改革方向不同,结果自然也会不同,因此单一打新产品是否会退出要看改革方向如何。”张星向记者表示,单一打新产品可能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何时退出,要看收益情况,如果效益持续很差,自然会退出。
[责任编辑:gav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