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晚间,巴菲特午餐已拍到7.11万美元。本报美编 鲁达 制图
对那些有意竞拍天价午餐的“先富起来”族群来说,伴随中年暴富而来的迷茫使他们在解惑之外更期待得到“股神”的肯定:“对,没错,我巴菲特当年也跟你一样。”
能掏出大把美元与巴菲特共进一餐的人,显然没把这份牛排当成一档生意,他们更在乎的是精神共鸣。
假如给你200万美元,你想问巴菲特什么问题?
6月21日,第10次“巴菲特午餐”在Ebay开拍,拍卖结果将于6月26日揭晓。金融危机之下,巴菲特把“天价”希望再次寄托到中国人头上。葛莱德基金会负责竞拍的总监托德索普表示,2006年的标王中国步步高集团段永平和去年的标王赵丹阳都是华人,“我们同样希望今年华人也能够脱颖而出。”
同时,去年拍得巴菲特午餐的赵丹阳终于在今年6月23日“餐见”巴菲特,却“只想确认一下答案”。或许,对那些有意竞拍天价午餐的“先富起来”族群来说,伴随中年暴富而来的迷茫使他们在解惑之外更期待得到“股神”的肯定:“对,没错,我巴菲特当年也跟你一样。”
华山论剑为问道
此前,业界盛传,巴菲特给了赵丹阳7句话:一、独立;二、选择收益状况较好,而且把股东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企业;三、即便这个企业业绩很出色,你也该以非常合理的价格收购这个企业;四、要进行长期投资;五、不要过度使自己的投资多元化;六、中国股市2009年会反弹;七、赵丹阳先生,你的钱包又瘪下去了。
不管钱包有没有瘪下去,第五句话却令赵丹阳在不断加仓物美商业上得到了957.9万元的分红。这位2008年初清盘离场并因此饱受质疑的“私募教父”再次成为镁光灯焦点。
“如果说我有些成功,我的成功完全是从那本书开始的。”这本书就是《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赵丹阳从1996年便进入证券行业,被国内公认为最身体力行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投资人之一,也曾被业界戏称是“只会在熊市赚钱的人”。
这个“雅号”来源于至少错失A股市场近60%的上涨收益的过早离场。但与收益相比,赵丹阳更着急解决的问题是困惑。“投资,到底是长期持有,还是股价远远超过价值时就卖掉?”
2008年,不再是“无知者无畏”的赵丹阳遇到了所谓的投资瓶颈。究竟是继续坚持长期持有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安全第一的投资原则,还是跟着主流随行就市?赵丹阳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2007》中这样写到:“至今日,H股和A股都已越过我们所理解的范围……指数的顶和底永远是个谜。今天,就我们的投资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强劲也许会持续很久,经过慎重考虑,并和两个信托公司沟通后,赤子之心作为顾问的所有信托将尽快清盘。将投资款返还给投资者,便于投资者自由把握未来投资机会。”看似坚定地选择背后是无法言说的迷茫。
抱着这种“求道问惑”的心情,赵丹阳对天价午餐的志在必得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经过1年沉淀,赵丹阳心中似乎已经有所领悟:“其实人的发展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芒格说过‘巴菲特只有在60多岁时投资技巧才是炉火纯青’,现在我向他讨教,就像小时候读的金庸小说中的华山论剑一样,郭靖一开始水平很低,通过与高手不断地过招从中得到感悟。”
恐怕无论巴菲特如何点拨,赵丹阳还是“自己的路自己走”,他更需要的是高手的肯定。“在过去一年,巴菲特寄了很多资料给我,现在我觉得自己已经进步了很多,我的投资认识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其实到现在,我问巴菲特的问题比以前少很多了,因为通过这轮牛熊市,一些问题我已经找到答案,此次吃饭只是向他确认一下”。
曲高和寡求知音
能掏出大把美元与巴菲特共进一餐的人,显然没把这份牛排当成一档生意,他们更在乎的是精神共鸣。以往竞拍结果显示,参与竞拍者基本上集中在股权、股票投资领域,人到中年且短期暴富。他们往往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极有主见又希望受到“偶像”肯定。
2007年,帕伯莱投资基金集团的执行合伙人莫尼什·帕伯莱(Mohnish Pabrai)与海蓝基金(Aquamarine)的经理盖伊·斯皮尔(Guy Spier)以65万美元联合拍得巴菲特午餐。事后,盖伊·斯皮尔发表心得,表示“它真的物有所值”,“一堂大师级的投资课”。
“像我提到试图降低所管理基金的管理费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巴菲特同情地表示,‘人们总是喜欢阻止你去做某些正确的事情,只要它们跟惯例不同。’”盖伊·斯皮尔所代表的成功人士族群更容易认同“独立思考”,尤其在周围的人都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时候。而这正是巴菲特所传达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认为,最好是只和那些认同你理念的人一起工作。此外,他还讲述了他父亲如何告诫他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非依赖于别人认可的故事。”盖伊·斯皮尔说,巴菲特告诉自己“人生需要一根内心的标杆”,作决定不能靠简单跟随他人的答案。
2006年拍得巴菲特午餐的首位华人段永平,也是一位习惯独辟蹊径的人物。从他1995年突然辞职离开小霸王另创步步高,到他2002年淡出跑到美国来与妻儿团聚,段永平并不在乎大多数人是不是也在这么做、也会这么做。
来到美国之后,处于人生转折期的段永平看到一本巴菲特谈投资的书,顿觉找到了知音:“其实在看巴菲特之前,这些理念本来就在我脑子里,只是一看巴菲特也这么想这么做,而且靠这个做成了世界第二富人,我有了信心。不然不一定下得了手。人们做一件事往往需要别人的肯定。”
与巴菲特共进一餐时,段永平最想问巴菲特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您有大量闲置资金,却没有合适的投资目标,您会怎么办?”
显然,他并没打算得到答案,而是期望得知,是否40多岁时的巴菲特也怀着与自己同样的心情。
[责任编辑:gav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