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证指数在盘中一度跌至2064.29点,又创出调整以来的新低,2000点已经触手可及了。
此时,A股的市盈率水平已经从高达70多倍回落到不到20倍,而管理层在不断出台救市政策,最新的一次“救市”大动作是9月5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征求意见稿)》;宏观经济形势也出现好转的苗头,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了4.9%,连续四个月下降。
目前的A股需要各方面的参与者进行怎样的拯救,记者就此相关话题与业界的资深人士进行了交流。
为何A股站在全球跌幅榜首位
《21世纪》:近日发布的8月份CPI和PPI数据出现严重的倒挂,CPI同比上涨了4.9%,涨幅连续四个月下降,但是PPI涨幅却高达10.1%,创12年新高,两个数据表面上看互相矛盾,你们觉得中国通胀问题是否得到遏制?
李大霄:CPI和PPI的倒挂一直都存在,只是这次差距比较大一点,通胀的问题逐渐已经得到缓解。PPI的下降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石油和煤价格的回落,我还是倾向认为通胀还是会得到控制的。
李振宁:整个物价是在往下走,这个是肯定的,PPI上涨是因为6月份国内上调了成品油价格,而且电价也进行了两次上调,我相信PPI上升跟这些因素有关,但是这是滞后反映,8月份开始国际上的大宗原材料价格都已经往下走,进入9月份下跌就很厉害了,原油已经跌破100美元了,估计能够跌到七八十美元一桶,我相信9月份PPI就会降下来。
黄鑫:通胀再往后不用过度担心,因为引发高通胀的因素都已经不再支撑通胀恶化,但是经济下滑的趋势值得关注。
《21世纪》:有不少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虽然也遭遇了一些问题,但是跟其他国家进行横向对比,中国经济还算健康,令人费解的是A股市场却是这一轮全球股市调整以来跌幅最大的一个股市,跌幅甚至远超过出现金融危机的越南,A股市场的下跌跟宏观经济变化有多大的关联性?你们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A股市场在全球跌幅居前?
黄鑫:股市的变化跟宏观经济的走势关联性是非常大的,是正相关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其实跟全球经济一样,都在放缓,处于调整期,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股市却是全球跌幅最大的股市?实际上A股在下跌之前的估值水平比其他主要股市的估值水平都高很多,下跌之前,A股市场的动态估值水平是四十多倍,静态估值水平大概是五六十倍,而调整之前,美国股市的估值水平是二十多倍,调整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现在市场的估值风险已经得到很大释放,未来影响股市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
当然我们也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大小非”,“大小非”本质上不会决定股市的趋势,但是在股市下跌而经济周期向下的时候,“大小非”为了缓解资金面的压力,会抛售一些自己持有的股票,因此“大小非”对股市的走势起到了放大作用。
总体来看,中国股市的大幅下跌有它自身特殊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看,股市的涨跌还是取决于经济形势。
李大霄:如果从长期的发展看,中国股市跟中国经济背离程度是比较小的,但是从短期看,会有背离的情况。这一波行情中,上涨的时候股市跟经济环境是正背离的,因此,这一轮下跌正是一个修正的过程。
A股跌幅比其他国家多,这跟中国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A股的涨幅比别人多,从998点涨到6100多点,除了越南之外,A股的涨幅是全球最高的;其次,在6124点的时候,A股的估值水平无论是用市净率还是市盈率来计算,估值水平都处于世界股市历史相对较高的位置,6124点的时候A股的总体PB是6.82倍,PE上海是71倍,深圳是73倍,这样的水平已经处于日本和台湾地区当年股市泡沫爆破时的位置,是比较极限的状态,这时候调整多一些也是存在基础的。
但是调整到现在平均下来已经算是比较合理了,现在市场总体的PE是17倍,PB是2.5倍的水平。
李振宁:反观美国,在次债危机的影响下,但是今年以来的股市跌幅仅仅是百分之十三四,从去年的高位开始计算,跌幅也就百分之十八九,但是我们的跌幅已经超过60%了,“维稳”我们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
现在有一种声音是,我们的股市已经是市场化了,跌了也有能力涨回来,但是我们的市场跟别人的市场一样吗?别人的市场有“大小非”吗?
按照世界上资本市场的规矩,股市下跌20%就是牛熊分界线,下跌超过30%就是股灾了,美国二战以后也就发生过一次股灾,就是“黑色星期一”,但是两个星期就涨回去了。
股市的下跌对于经济会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政府提出要扩大内需,但是我在海滨城市青岛看到,消费跟往年比已经差了一大截,过去这几个月海边都是人山人海,现在却非常冷清,但是在上海,股市火爆的时候饭馆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百姓的金融财产收入已经减少了六万亿了。
“中石油和中石化应剔出股指”?
《21世纪》:4月下旬,规范“大小非”以及限制降低印花税的政策几乎同时出台,这标志着监管部门开始出手救市,其后随着新一轮大跌的出现,监管部门也积极通过舆论表达对市场的信心,而最近的政策是出台了可交换公司债券,为“大小非”提供了新的减持渠道,但是这一系列的救市政策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股市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李振宁:出台可交换公司债券是一个好事情,算是做了一件实事,管理层应该赶紧征求意见,赶快推出来。
股市跌到现在,散户没有信心,机构投资者也没有信心了,估值紊乱,好坏不明,比如中国远洋(601919.SH),估计到现在的动态市盈率也就5倍左右,这样的股票还在跌,那应该买什么?
中国上市公司如果不是受限制太多,股市也不会跌到现在这样,比如中国石油(601857.SH),一方面征收暴利税,另一方面又不允许涨价,这样的公司业绩能好吗?A股上市公司中报整体的业绩增长率是16%,看起来比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三十多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如果剔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600028.SH)以及电力等受到国家调控的公司,上市公司的整体增长率是41%,没有下降埃
现在大家对“大小非”都比较担心,但是实际上,“大小非”不是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就跟印花税不是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样,所以印花税减了,股市一样跌。而即使不让“大小非”流通,股市也一样不会涨,A股已经把股民的心伤透了。
这个市场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注入流动性,比如美国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美国给市场注入了1万亿的流动性,另外,美国出台“限空令”,先是限制19家金融机构,其后全面铺开,所有金融机构不许在没有对冲的情况下“裸空”,另外美国政府出面把可能影响股市稳定,影响金融安全的“两房”公司国有化。
在5000点的时候我也给证监会写过报告,提出过类似的政策,既然我们坚持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一方面要征收暴利税,另一方面要限制价格,那么就应该将其剔除出股指,这样我们股指就不会跌这么多。
这两只股票对投资者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假设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都出现跌停板,那么上证指数就跌60点。
回到注入流动性的问题,我们措施其实可以很多,比如出台融资融券、放行T 0,这些措施都可以增加流动性,又或者出台股指期货或者政府表个态,找几个专家学者去研究下平准基金,争取尽快推出,这样股市也有可能涨起来。
黄鑫:4月份出台的救市政策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反而起到了一些反效果,以降低印花税为例,降低印花税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样的政策在任何时候出台都是正确的,但是增减印花税不应该作为救市的工具,后来监管层也意识到,简单地出台一些救市政策可能会违背初衷,因此,管理层非常谨慎,往后的政策转为注重疏导,比如推出可交换公司债券这样的疏导“大小非”流通的工具,我感觉管理层在避免给市场造成大的震动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推出一些救市措施。
但是我觉得对A股市场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宏观经济的一些政策,现在中国对于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左右摇摆的,所谓“一保一控”是一个矛盾的经济政策,没有明确是牺牲增长来控制通胀还是放松对通胀的监控换取增长,我们希望未来国家的经济政策会更加明朗,这样我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也会更加明确。
李大霄:从4月份也开始出救市政策了,刚开始是隔三个月出一次政策,然后是每个月出一次救市政策,现在是隔几天出一次救市政策,这里指的救市政策包括谈话,舆论引导,大股东回购等等,频率还是在逐渐加大的。
虽然救市政策出来了不少,但是市场是有惯性的,救市的政策需要不断积累,才会有效果。
监管层可以出的政策其实很多,比如短期看,可以出台融资融券,提高社保资金的投资比例,设立平准基金,减免红利税等。
未来还需要等待什么
《21世纪》:从去年10月至今,指数的跌幅已经接近三分之二,你们判断未来市场将会如何演绎?
黄鑫:股市的下跌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估值风险释放的阶段,这一阶段市场的估值水平过高,而管理层也不断强化风险教育,这一阶段的调整,是对高估值做出的反应;但是在指数跌至四千多点还继续调整,是市场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反应,这一阶段中国的投资者对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是将信将疑,当时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就是发展中国家跟美国经济是否脱钩,那时比较流行的正方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那么多年后,存在很强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因此其经济和美国经济可以脱钩,但是反方的观点却认为中国经济从来没有跟美国经济脱钩过,而且中国的内生性增长动力非常脆弱,因此,持这部分观点的人预期市场会继续调整,所以指数继续下跌。
到指数位于三千多点的时候,经济减速迹象越来越明显了,而这时候“大小非”的因素就进一步放大,这时候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各种利空因素都被放大,指数加速下跌,现在市场应该处于最后的宣泄阶段。
从估值水平来看,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现在已经可以进场,因为如果不是因为经济出现问题,那么股价就肯定是高高在上,这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市场,但是经济不好反而给了长期投资者吸纳的机会。但是对于趋势投资者和一些短期投资者来说,可能还要经历比较痛苦的时候,一切还要等到宏观经济的进一步明朗。
李大霄:我觉得下跌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6124点跌到3000点,第二个阶段是3000点跌到现在,第一个阶段是市场的估值水平从绝对的高估回到中间的状态,第二个阶段是从略微高估回到合理的估值水平。
促使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因素包括:首先,“大小非”解禁以及大盘股的发行等等改变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其次是市场估值水平过高,第三以次贷危机为代表的外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未来股市的演变,首先还是要看供求关系,对于供求关系,管理层已经在做出努力,大盘股发行少了,再融资也少了,这对改善供求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随着估值水平回到合理的位置,现在开始出现大股东增持的现象,这也能平衡一部分市场的供应过度,第三,外围因素的变化则需要继续观察,A股近期的大跌跟外围市场的关联还是非常大的。近期美元反弹,导致美元资产重新受到重视,资金就有可能从亚太区回流美国。
A股市场现在利好的因素还是在增加的,首先监管层从调控市场变为扶持市场,这是很明确的,其二,当市场出现低估品种的时候,股价也获得比较强的支撑。
现在A股市场跟以前已经大不相同,现在A股市场正在走向成熟,投资者在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