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状况在上周末出了意外。本已得到平复的欧洲债务危机突然再度爆发(或许他根本就没有真正平复过),并由此拖累美股、欧股、欧元、英镑、大宗商品价格等齐齐暴跌。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再度成为了一个被抛到风口浪尖上的话题。受此影响,短线的反弹未能延续,市场继续沿着5日均线快速下跌。不但一举跌破了先前所说的2530点中位线,而且于周五早盘瞬间突破2500点整数关,让先前入场抄底的投资者们彻底感受到了“熊市莫言底”的尴尬。市场还要坏多久?这个问题已经很难从技术角度来衡量了,很可能就是流动性何时恢复,市场何时才能上涨。
二次探底阴云不散 寻经济底比寻股市底更重要
欧洲此次7000亿欧元的救市力度不可谓不大。不过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可能有宋鸿兵先生所说的货币战争的因素),穆迪等一干评级机构继续唱空欧洲。这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很大冲击。上周欧股的反弹昙花一现,欧元和欧股双双暴跌使得欧洲整体出现债务危机的预期快速增强。再加上美国5月第3周首次申请失业人数以外增加,美国的经济状况也开始不容乐观起来。在欧美两大市场的联合压力下,全球再度爆出了经济危机二次探底的声音。跟2008年类似,只要这种预期阴云不散,中国股市,乃至全球股市就无法拜托调整的命运。因此投资者们与其寻找股市底部,不如寻找经济底部。
经济底在哪里,最简单的,近期爆发出的各类问题都解决了就可以认为全球经济见底了。第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彻底解决或有望彻底解决,这是目前最难的一项问题,因为其牵涉到国际合作。第二,美国失业率数据连续下降。尽管美国经济已经着底,但失业率数据始终徘徊不前使得全球投资者不敢轻言美国经济开始回升。未来如果美国失业率数据能持续下降,才能真正证明美国经济进入了上行通道,自2007年以来的本次经济金融危机才算最终划上了句号。第三,国内紧缩政策告一段落。具体表现为数量型调控手段逐渐退出,利率进入正常上性周期,银行盈利能力恢复,地产调控到位并不再受调控的大影响。
长期走熊无碍短期反弹
上述三个问题哪一个都不是善茬。解决起来都困难重重,而且时间周期很长。美国的失业率问题至少需要1个季度以上才能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要拖个半年到1年以上,中国调控问题则牵扯到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调控周期更可能在1年以上。如此一来,市场长期走熊似乎已无法避免。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熊市都会有中期级别的反弹,因此在宏观经济没有着底回升之前,我们还是有结构性机会可以把握的。而中期反弹的关键,就在于流动性的回升。
因此当前趋势性投资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市场流动性的转折点。毫无疑问,调控房市不是转折点、上调准备金率不是转折点、加息更不是转折点。国内流动性唯一的转折点,就在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下,调控政策和流动性收紧政策的松动。投资者可以参考2008年年末至2009年年初的走势。老国十条对抑制房价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可是为什么不执行了呢?股市的反弹和房地产的反弹相差了多久呢?从中我们能够发现,政策在经济下调的压力下很可能出现松动。而政策松动的结果就是资本市场的火热。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并无明显提升的背景下,A股上涨了100%,这既是一个奇迹,也是政府政策松动和流动性松动的直接结果。可以预期,在当前形势比2008年更复杂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的控制将更加多变。只要市场出现流动性松动的信号,投资者就可以入场投资反弹。只要出现流动性收紧的信号,投资者就可以离场等待下跌。可以说,接下来的市场震荡,不是技术面的震荡,而更多是一种政策两难局面之下的预期震荡。政策松则做多,政策紧则做空,政策松而大跌则做反弹,政策紧而大涨则逃顶。
超跌个股值得关注
熊市行情没有不跌的股票,只有先跌后跌、跌多跌少之分。因此,在大批题材性、概念性强势股没有出现持续跳水补跌之前,行情也还难以“到底”。我们上日分析,受市场高速扩容、货币政策持续收缩、调整趋势下市场资金不断抽离、外资热钱不断回流、国内资本出现新一轮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后期市场流动性驱动力仍会进一步收缩,行情的弹性仍会继续收敛,并且行情已经有从急跌转向缩量阴跌的动向。市场流动性收缩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以往依靠流动性驱动的题材股、概念股、小市值股,因此,在投资策略上除了需要对行情基本面风险进行管理之外,还需要正视市场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更需要防备小盘股、题材股的流动性风险。相对的,已经率先下跌的地产股、银行股、资源股,业绩驱动因素大,估值底,很大一部分已经率先着底。这部分暂时跌不动的个股将成为机构短期内避险配置的目标,因此投资者适当跟风,也有希望在当前的“左侧交易中”分一杯羹。
最后,我们继续要提示的是,无论是从行情的空间角度,还是时间角度,目前的行情还远没到“抄底”的时候。如果在趋势性调整中盲目“抄底”,很可能会出现“新手套在山顶上,老手套在半山腰”的窘境。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宁愿放弃左侧交易的机会,耐性登载右侧机会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