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股不该成为“烫手山芋”
王利敏
本周市场先抑后扬,多数逢低买进股票者获益匪浅。然而众多持有部分“中”字股的投资者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尤其是作为战略投资者3个月前买入中国重工的机构投资者。3个月前以7.38元网下配售的中国重工,本周二解禁首日以6.85元开盘后一路狂泻,最低跌至6.49元。即使周五大盘涨到3067点,该股仍然仅仅收在6.85元,“中”字股再度成为无人敢接盘的“烫山芋”。其实类似中国重工那样让人敬而远之的“中”字股在市场中不属于个别现象。从近几个月上市的“中”字股看,不乏破发股,除了中国重工外,还有中国铁建、中国化学、中国中冶、中国北车等等。“中”字股为何如此不受欢迎呢?
首先是因为盘子实在太大,并由此带来几个问题。一是因为盘大,即使上百亿规模的基金也无力介入,更谈不上炒作,以致股性逐渐呆滞,机构只能躲着走。二是因为盘大,作为证券市场上最让人兴奋的股本扩张(送转)机会就没有了,而许多投资者更看重新股的成长性。
其次是因为许多股票首发上市后其总市值已经成为巨无霸,股价上升空间显然已被封杀。例如中国石油总市值已经超过埃克森美孚,工商银行的总市值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股价哪里还有上涨的份!
另外,这些股票的回报率实在太低。如果说机构投资者比较愿意介入蓝筹股是因为它们虽然没有股本扩张机会,但毕竟有丰厚的回报率,这在国际股市是很平常的。例如港股中的汇丰、中移动等,每年都有很好的分红。相比之下,A股市场的多数蓝筹股,尤其是“中”字股,要么业绩差没有能力分红,要么有盈利但分得很少。
试想一下,当多数投资者都看清了某些“中”字股既没有送股能力,又不能给予投资者合适的回报,谁还愿意来接盘呢?说得直白一点,当一个股票既没有投资价值,也没有投机价值时,谁还会介入呢?所以对于众多 “中”字上市公司来说,只有完全认识并且按照股市的经济规律行事,才有可能改变目前的这种被动局面。第一是不要将股市仅仅看成是融资场所,要多多考虑投资者的回报。第二是不要首发上市就“一口吃成个胖子”,搞“一锤子买卖”。可以先部分上市,然后逐渐注入优质资产,形成股本和业绩具有不断成长性的预期。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