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银万国桂浩明
经过大半年的反弹,如今沪深股市已经到达不算很低的位置,价格百元以上的股票再度出现;价格在4元以下股票,深市已经“消灭”,沪市仅有1个。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沪深两市还是有一批股票处于“破发”状态,也就是它们的价格仍然低于当初的发行价。为什么这批股票会处于“破发”境地?其股价是否被低估?在股市行情依然被看好的情况下,它们是否相对有较大的交易性机会?
“破发”的两种类型
目前,沪深股市中经复权处理的市价较其当年发行价为低的股票,大致还有几十家,其中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发行时间比较早、现在业绩比较差的品种;另一类则是在前两年牛市高潮时发行的大盘股。这两类股票的情况差异很大,导致“破发”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分别加以分析。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沪深股市的扩容速度都是相当快的。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段时间,当时提出了“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口号,客观上放宽了对部分企业的上市要求,使得一些业绩欠佳,同时也缺乏后劲的企业得以上市。后来,这部分企业出现分化,有的公司通过不懈努力,业绩慢慢得到改善,在市场上得到了较高的认同;有的公司业绩持续滑坡,但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嬗变为一个新的企业,现在也活得不错;当然,也有的因为各种原因,不但业绩差,且重组难度大,只能被迫退市;剩下的还有少数公司,如今经营困难很大,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也只能是勉强维系,其中有的股票市价就跌破了发行价。这里,笔者总结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有ST安彩、长春经开、春晖股份、*ST科苑、ST皇台、京东方以及TCL集团等。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业绩都比较差,即便是股价破发,但市盈率、市净率都远远超出市场平均水平。显然,它们之所以会破发,是因为公司质地不佳,并且其业绩水平比当年发行时还低得多。
另有一类股票,像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海集运、中国太保、中煤能源等,都是响当当的大型企业。它们上市时间都不长,业绩基本上不错,但时下也落入“破发”境地。笔者看来,其原因在于,发行的时候,股市正运行于大牛市的环境中。而且,当时“中”字头的央企业绩因经济景气程度高处于巅峰阶段。同时,恰逢股市出现央企热,这些大盘股受到重点关注,结果通过询价产生的股票发行价普遍比较高。此后,随着经济出现调整,股市回落,高价发行的弊端也就显示出来。其纷纷跌破发行价,甚至这种被动的局面至今都没有得到改变。显然,这类股票“破发”很难说是因为企业效益不好,但事实还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也让企业形象蒙羞,并且还衍生出不少问题。在股市节节上涨的今天,这些股票的“破发”现状,也是很受市场关注。
历史上曾有过的投资机会
虽然,从投资角度来说,股票的发行价从来就不是相关上市公司的估值底线,更不是什么具有实际作用力的支撑位。但是,在“新股不败”的特殊氛围下,人们对股票发行价还是相当重视的。因为,毕竟在当初发行时,一般都是有超过发行规模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资金参与申购,其受市场追捧的程度是很高的。如果股票跌破了发行价,自然会引来部分投资者的兴趣,以实施“逢低介入”。另外,一些投资者也有这样的习惯认识:新股跌破发行价客观上表明,股市融资功能受到威胁,这会促使管理层采取措施,提振股市。也就是因为存在这些看法,的确出现过当股票“破发”后,市场形成反弹局面,以致曾有人把股票“破发”作为股市底部到来的信号。反过来,此刻如股市出现反弹,无疑“破发”股会首当其冲,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又把它当作新股来炒作。
不过,严格地说,像这种因为“破发”而产生的市场机会,在近几年已经不多见了。一来是随着上市时间的增加,一些企业运行出现问题,业绩比较差,其股价“破发”也就变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与大盘走势不再有太大关系,更成不了股市见底的信号。因此,这类股票“破发”,未必能够提示什么机会。进一步说,即便此时有资产重组题材出现,与股票是否“破发”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破发”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它的出现毕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市场高潮期,以高价发行的那些大盘股,它们“破发”主要是系统性风险所致,与公司业绩变化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同时,因为是高价发行,其公积金相对比较丰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的价值。所以,一旦市场转好的时候,这类“破发”股有可能会具有较多的优势,存在实现超额收益的机会,这也是现在不少投资者孜孜不倦盯装破发”股的原因所在。
寻找交易性投资机会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存在的两类“破发”股票中,那些由于业绩差“破发”的股票,除非本身经营有大的改善,或者是开始进行资产重组,否则一般来说不会有更多的机会出现,“破发”也不可能成为其股价变化的催化剂。但对于那些业绩不错,但受制于系统性风险而“破发”,例如那些“中”字头的股票,情况就不同了,需要仔细分析。
一般来说,有些公司股票发行时,由于市场情绪亢奋,结果发行价被抬得很高,当时就偏离了合理水平。虽然高价发行提升了每股净资产水平,但由于公司总规模大,这种因为高溢价所带来的资产增值也很有限,因此因“破发”带来的市场效应就不会大。换言之,就是很难作为“破发”股,而让股价得到更多的机会。坦率说,中国石油恐怕属于这样的品种。按照公司现在的分红水平,如果以发行价计,股息率只有2%左右。与其它大盘股相比,显然是缺乏竞争力的。事实上,如果公司业绩没有出现超预期增长,在目前条件下股价要回升到发行价之上是有困难的。作为破发股,现在看不出有大的机会存在。
当然,也有一些破发股,尽管当时存在发行价偏高的问题,但幅度还不是太大。而且,其增长潜力相对比较大,有的公司还有较为明显的业务扩张空间,它们的“破发”更多是与系统性风险带来股价超跌有关。因此,在市场回稳以后,“破发”也就成为了一个买点。诸如,中国神华、中国太保等股票,大概可以归入这个范畴。对于这些股票来说,相对上涨空间比较明显,其近期走势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要在破发股中找黄金的话,这类股票无疑是重点。
客观而言,在一个成熟市场中,股票“破发”情况是会经常出现的。在实施IPO新政以后,即便是在市场基本平静的情况下,这类现象也会增加。笔者看来,“破发”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交易性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有希望获得超额收益。只是对这种机会本身要作分析,搞清楚“破发”原因。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机会的局限性,毕竟“破发”不能作为投资的主要理由,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