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股票行情后市预测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五月大盘连续调整 六月行情猜想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09-5-30 21:43:25
 
文章内容
000001

明天是端午节。今天行情已有节日心态,尽管中石油刻意拉抬指数,大盘涨幅不小,但从成交量看,大家已无心恋战。

结合市场关心的热点话题,笔者对节后六月行情作以下猜想:

一、六月行情会否象五月行情一样开门红?

五月行情第一天,上证指数大涨3.32%。直接突破2500点,让市场对五月行情充满期待,投资者信心大增,此后指数一路上扬,突破2600点,直逼2700点。六月行情呢?会否再现五月开门红?

一般来说,本博不对大盘指数在某一天的涨跌作预测。但对六月行情,市场分歧比较大,看多与看空对立鲜明。我的观点是:六月大盘开门红的概率更大。

五月底的大盘震荡,其实并不具有实质性利空。新股重启,早就在市场的预期之中,政策激励市场走出恢复性上涨行情,也有让市场恢复融资功能的目的。现在,大家谈论比较多的话题是,新股发行时间与创业板何时推出。要顺利推行市场扩容的新政,相信会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使其顺利实施。试想:如果新股、创业板推出,却造成大盘再度陷入熊市,出现大跌,显然与政策调控市场的初衷不相符,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越是没有看空的道理。

另外,据报道:六月“大小非”减持规模压力远远较小五月。端午假人们脱离股市,对市场判断会趋向理性,五月底大盘连续震荡调整,也为六月行情开门红提供了空间。

二、六月行情趋势预测

六月之前的反弹行情,主要依赖于政策利好推动。六月之后的行情,宏观经济动向,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估计对股市的影响力会逐步加大。大盘反弹至今,再去寻求超跌反弹已不现实。不论是平均股价,还是超跌股的整体反弹力度,都已不具有反弹行情初期的市场优势。同时,表面看似涨幅不大的蓝筹股票,六月份可能仍然不具有整体呈强的基本条件(主要是资金面、市场信心的恢复程度、以及宏观经济复苏程度)。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六月行情,预计仍然是反弹行情的延续。市场热点,可能更多是题材行情的深度发掘。大重组、大并购、政策重点扶持行情,都可能成为不同时段的题材热点。蓝筹行情出现大分化,稀缺资源、房地产、钢铁、这些二线蓝筹集中的板块,由于行业景气度提升预期明显,有望继续保持强势。而中石油,中石化、三大国有银行股等,则需要继续等待时机,伺机而动。我甚至认为:当这些股票整体持续走强时,很可能是这轮反弹行情结束的信号之一。

六月行情预计仍以题材行情为主。上证指数,有望完成五月没有完成的目标——2700点!但我不认为,六月大盘会大跌,除非出现政策逆转,或出现不可预测性利空冲击。

三、六月操作及应对策略

毫无疑问,六月行情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提高风险意识绝对必要!六月行情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新股发行和创业板,会象幽灵一般,在市场上时隐时现。股市就是这样,“狼来了”的警报时常响起,当狼真的来了,人们也别无选择,只能是“与狼共舞”。所以在六月行情开启的前夕,叶弘只能再度重复,并在博客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波段为王”、“股市不是勤劳致富的地方”、“做股票不妨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悠着点,炒股就象过日子,急不得!”、“如果看不懂,不妨先退出来观望”、“安全第一,稳健获利”!

参与六月行情,还是建议放低身段。同等条件下,“低价股优生”,“低价股加业绩”。这轮行情的最大魅力,仍然在低价题材股,小盘成长股,以及重大政策利好受惠板块。比如说新能源,新材料,上海本地股,深圳本地股等。这些热点题材,在这轮反弹行情中可谓经久不衰。我相信,如果六月有行情,这些板块仍然会是主力资金与游资的主要角逐、博弈之地。在操作方面,还是老套路——波段操作,以不变应万变。波段操作有难度,炒股票获利,本身就是高难度的事情。事实证明:在一个缺乏持续、主流热点行情筐架下,波段操作是最有效的获利或避险手段。六月行情中的波段操作法则,仍然是:“买跌”、“止损、止盈”,“题材性选股”、“知足常乐的心态”。

相关报道:

沪指高开高走 两年首现月K线“五连阳”

华讯财经:权重轮流护盘 多头6月继续表演

市场投资风格已生变 二八现象恐成6月主旋律

银行巨头再掀波澜 个股操作难度加大

盘面显示两大特征 透露主力无心恋战

[责任编辑:hongwangl]


相关文章
  • ·[图文]五月大盘连续调整 六月行情猜想及应对策略
  • ·[图文]调整趋势难改?明日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
  • ·市场继续向下?周二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
  • ·[图文]12月18日沪深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
  • ·下周沪深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
  • ·11月18日股市三大猜想及应对策略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