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务院公布《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称,今后三年内,我国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改扩建电解铝项目,而到2011年,有色金属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形成3~5个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规划》还提出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建立国家收储机制、推进直购电试点、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重组、开发境内外资源等措施。
我们认为,《规划》的公布,对于有色金属板块无疑是重要利好,将引发市场对有色金属板块的无限遐想。
行业振兴进入“进行时” 上市公司再起航
进一步调整有色金属出口退税率。《规划》提出将进一步调整有色金属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研究适当调整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转变出口方式,鼓励出口机械装备、运输工具、电子电器、仪器仪表等终端产品,带动有色金属间接出口。我们认为这一系列税收优惠将提高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以减缓国内产能过剩的局面。
治本“药方”--推进直购电试点写入《规划》,企业预期收益提高。除目前已公布的中铝某些分公司、包头铝业、云南铝业等15家试点企业外,直购电试点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所谓直购电是指,企业不必统一从电网企业购电,只需在支付电网企业一定输配电价后,直接从发电公司以低价购电。企业通过直购电方式获得的电价相比于正常电价的优惠幅度在0.03~0.06元/度,按照每吨电解铝耗电14000度左右算,每吨铝的成本可降低300~800元,企业由此可提高5%左右的收益。
建立国家收储机制,提振市场信心、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稳定价格。为提振市场,从去年岁末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有色金属收储计划,截至目前国家已完成铝收储超过69万吨、锌收储15.9万吨。国家计划今年收储100万吨铝、40万吨铜及40万吨铅锌,分别占年产量的7%、10%和6%。
我们认为,虽然国家收储本身无法直接刺激下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振市场信心,缓解冶炼企业的经营压力,并对金属价格构成一定支撑。有利于如中国铝业、江西铜业、中金岭南等行业龙头上市公司。
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规划》提出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改扩建电解铝项目。严格执行准入标准和备案制,严格控制铜、铅、锌、钛、镁新增产能。按期完成淘汰反射炉及鼓风炉炼铜产能、烧结锅炼铅产能、落后锌冶炼产能和落后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
对于总量控制,我们持积极态度,通过总量的控制,落后产能的淘汰,短期看,将缓解目前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长期看,将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
促进企业重组,建设有色金属集团。《规划》提出鼓励大型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力争形成3-5 个具有实力的综合性有色金属企业集团。我们认为,中铝、中国有色、五矿集团等央企背景的有色金属企业将普遍受益,而一些具有行业龙头地位和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如中金岭南、江西铜业、紫金矿业也将受益。
支持骨干企业,开发境内外资源。《规划》提出重点围绕国内短缺的铜、铝、镍、铅、锌等几类重要资源,加强与国外资源的合作,增强资源保障。我们预计,目前有实力和经验参与海外矿山投资的企业,还是中铝、五矿、中色、中冶等大型企业集团,这些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有可能成为扶持的重点。
行业基本面没有改变 走出困境为时不远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量不断下降,国内消费疲软,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行业全面亏损,产业平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应该看到,有色金属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客观上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有色金属产业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支撑材料的地位没有改变,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认为,在行业基本面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政策的刺激,行业走出困境为时不远。
鉴于目前有色行业面临需求大幅下滑及尚未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局,政策对短期的影响相对有限,但长期是利多,我们建议投资者中线关注。
[责任编辑:yuz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