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周五,82%的上市公司披露了2008年年报,42%的上市公司披露了2009年一季报。
数据透露出来的信息有喜有忧。在今年第一季度,利润环比数据出现大幅反弹,但周期性行业的库存依然高企。
在鱼龙混杂的上市公司财报中,也透露了机构的新动向,其中不乏一些投资机会,包括那些机构一季度新买入的股票、股东户数大幅减少的股票等。
推荐阅读证监会否认5月中重启主板IPO银监会:信贷政策未收紧陈好狂赚10倍男友为大摩分析师李振宁:我曾拒绝了索罗斯的邀请3月五大石油公司利润环比增160%工信部抓紧制定《汽车下乡细则》中国人寿一季度净利增55.07%机构基本面精选3只金牛股
●8家钢铁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8.27亿元,为去年全年的18.21%;净利润为2.78亿元,为去年全年的4.5%,不过这相比去年第四季度时全行业大幅亏损已好很多。存货从去年底279.62亿元,升至一季度末的289.77亿元。
●22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80.93亿元,仅为去年全年的18.08%;净利润6.78亿元,为去年全年的12.11%。存货从去年底240.15亿元小降至235.55亿元。
●26家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39亿元,为去年全年的23.16%;净利润为2.10亿元,为去年全年的15.52%。存货却从去年年底时的65.27亿元上升至一季度末的94.75亿元,增幅达到45%。
曾几何时,“去库存”成为了资本市场上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在经历了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和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跌的洗礼后,上市公司的高价库存一下子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工作即将过半,市场预期中的经济回暖究竟有没有“照到”上市公司的头上呢?
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从目前已经同时公布了年报和一季报的8家钢铁公司情况来看,市场预期的钢铁行业去库存的进展并不理想。从具体数据来看,截至2008年底武钢股份(600005,股吧)(600005.SH)等8家钢铁企业的存货合计为279.62亿元,而到了一季度末,存货数据不跌反升,已变为289.77亿元了。钢铁行业面临着二次去库存的压力。
同样也是深受高价库存的拖累,有色金属板块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江西铜业(600362,股吧)(600362.SH)等22家有色金属企业的存货合计为240.15亿元,而到了一季度末,存货数据变为了235.55亿元,去库存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过,如果考虑年报时有色金属企业合计计提的35.30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季报时已变为-3.74亿元,存货数据减少的含金量无疑要提高很多。
在消化高价库存的背后,无疑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数据显示,上述8家钢铁上市公司在2008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22.10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75亿元。而到了今年一季度,上述8家钢铁企业仅实现营业收入368.27亿元,仅为去年全年的18.21%;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8亿元,仅为去年全年的4.50%,不过这相比去年第四季度时出现的钢铁全行业大幅亏损而言,无疑已经好了很多。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在有色金属板块中得到印证。上述22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在2008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554.20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97亿元。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这22家有色金属企业仅实现营业收入280.93亿元,仅为去年全年的18.08%;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8亿元,为去年全年的12.11%。
如果说从钢铁、有色金属这些强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的一季报中暂时还没有看到经济回暖的迹象的话,那么像纺织服装这样的外贸型行业情况又如何呢?
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公布年报和一季报的26家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在2008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3.74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53亿元。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这26家纺织服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39亿元,为去年全年的23.16%;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0亿元,为去年全年的15.52%。不过,纺织服装企业的存货却从去年年底时的65.27亿元上升至一季度末的94.75亿元,增幅达到45%。
一位券商策略分析师在昨日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只能说是出现了一点经济回暖的迹象,但从近期市场流传的发电量数据来看,经济是否回暖还需观察。由于目前经济仍处于底部区域,因此以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强周期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处于底部,基本处于消化前期库存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市场期望的企业大举补库存的行为,还需要观察。
而申银万国则认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预计要从4月份开始才会显现效果,伴随着经济增长反弹,企业效益会逐渐好转,这种好转将经历有量无利和有量有利两个阶段。从季度看,第一季度处于无量无利阶段,第二季度处于有量无利阶段,从下半年开始伴随着CPI和PPI先后回升,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的组合才会过渡到有量有利阶段。
【作者:张志斌来源:第一财经日报】(责任编辑:谢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