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攻城略地。Dealogic公布的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已宣布的并购金额约439亿美元,领先俄罗斯和印度,再次成为亚太区内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与此相呼应,中国资本市场也许正迎来并购重组的黄金时代。
无论是多个省级钢铁集团的蜂起及由此涉及到的多个钢铁类上市公司间的整合,还是水泥龙头企业海螺水泥在资本市场上的七次出击,无论是攀钢系并购重组活动在弱市中的义无反顾,还是因市场形势变化而无奈放弃的云天化重组,都让我们听到了并购浪潮沉重而急促的脚步声。
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所积累的产业基础、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从峰值回落、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压力、股票市场的低估值、并购贷款的即将开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实施、全流通将在明后两年完全实现……所有这一切,都使并购重组的活跃呈水到渠成之势。
巧合的是,这一次我们将与世界同步。巴克莱资本表示,未来数月全球料会出现更多大规模的收购要约。近期已呈现出这种趋势。例如,美国最大核电站运营商Exelon出资62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NRG Energy,比利时啤酒商英博出资520亿美元收购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以及瑞士制药巨擘罗氏以437亿美元收购Genentech。
并购重组是股市配置资源功能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其直接结果就是改善中国股市上市公司质量及结构,股市的微观基础将更优良和健康。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蓦然回首,已是焕然一新!
A股市场犹如希腊神话中以大地为母亲的勇士安泰,在被抛向6124.04点的高空后,迅速跌落,而一旦着地,他将重新获得力量。
尽管就A股是否筑底仍存争论,但支撑A股的力量已经显现:产业资本出手并购的案例正逐日增多。
浸淫并购业十余载的东方高圣董事长陈明健曾以手机为喻,认为股改后以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颁布为标志,上市公司并购将进入大人物(Great star)、大故事(Great story)、伟大武器(Great weapon)三者结合的3G时代。
在股改所造就的牛市行情中,最为耀眼的“大人物”非众多央企莫属,讲述的“大故事”主题多为“强市融资”。而随着熊市底部的到来,“弱市重组”将成主题,上市公司并购的3G时代将全面来临。
弱市重组
市场的惨淡造就了并购的良机。
“我们目前的业务比较繁忙,打算扩充人手”,早在11月初,上海隆瑞执行董事尹中余即对记者表示。斯时,他正忙于操盘商业城(600306.SH)对“茂业系”进行反收购。
随着股价走低,部分股票甚至低于重置成本,这对产业资本已有长期投资价值,尹中余表示,强市融资,弱市重组,从当前市场态势看,并购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云丽认为,不少公司在本轮大跌中跌破净资产值,进入巴菲特所说的安全边际,有实力的行业龙头趁机整合的成本很低。
被收购对象不但变得空前“便宜”,而且正在主动加速甩卖。
而这对现金流充裕和有着外延式增长需要的行业龙头无疑是好消息。宏源证券认为,A股市场继续下跌,将会引发行业龙头对本行业内部公司的并购重组,除了牛市顶端的并购重组高潮外(30倍以上的PE),熊市底端也是并购重组的高潮期。
但是,即将到来的并购重组,其内涵并非仅仅止于便宜货的“挥泪大甩卖”,行业以及系统内内生的整合需求也是动力之一。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A股市场全部商业百货类76家公司的总市值远低于沃尔玛,医药生物的126家A股公司的总市值低于辉瑞制药,行业集中度太低。
从国资整合的背景看,国资委提出2010年底央企集团重组到80-100家,地方国资如上海、重庆、北京等均提出了完善的、数量明确的整合目标,这些国资部门均提出了借助资本市场整合的意愿和部分方案。宏源证券在近日出具的研报中称。
而低价股为这些具有整合需求的上市公司提供了良机。随着股市的疲弱,上市公司间的并购案例开始不断涌现:海螺水泥(600585.SH)15亿抄底七家同行、茂业系举牌三家上市公司……
然而,疲弱的不仅是股市,还有实体经济。李云丽因此表达了审慎的乐观:资本市场将迎来并购重组较为繁盛的时代,但由于经济形势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少企业目前可能处于观望阶段,并不一定立即迎来重组高潮。
政策推手
尽管不少企业仍在驻足观望,但政府在政策方面推动却是不遗余力。
在11月底召开的大型企业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12月1日于深圳举行的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将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竞争力,被列在该会未来工作的第一位。
尚福林在发言中透露,今年以来,已经审核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项148项,其中通过发行股份及重大资产重组,整合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约3182亿元,平均每股收益增加7%左右。
证监会对并购工作的重视并非自今日始。
2008年5月18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随后,证监会又公布了一系列补充规定。市场人士评价说,由并购导致的市场操纵及其它问题正变得有章可循,与并购相关的法规正在逐步完善。
而并购贷款推出预期的逐步明朗则成为另一条重磅利好。
11月初,国务院出台了“保增长”的十项刺激政策,其中提到了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随后公布的金融国九条的文件中,“并购贷款被作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形式之一。”
尹中余称,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如能出台,对并购业将是好消息。并购贷款在美国过往的并购浪潮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美国正在“去杠杆化”,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要完全排斥杠杆。
3G时代
并购贷款的引入以及全流通时代的真正到来显然将为上市公司并购带来更多的新玩法,而这也意味着更多的“3G”体验。
李云丽称,随着后股改时代的到来以及一系列法规的颁布,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模式和渠道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近年来并购法规逐步完善:修订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允许采用部分要约收购方式;《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推出定向增发的形式;《企业破产法》第一次规定破产重整制度;2008年4月16日新颁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替代过去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
李云丽称,目前增加的可供选择的方式有部分要约收购、 重大资产出售+新增股份吸收合并、资产转让+换股合并、破产重整+资产置入等等。
尹中余也表示,经过近年来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不一定要求并购公司重金在握,而并购贷款的酝酿显然将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尽管在并购手段上多样化的趋势明显,但从目前出现的并购活动所体现的并购类型来看,同一个控股公司下属的几家公司换股吸收合并,然后再以其中一家为载体反向收购控股股东资产,从而实现集团整体上市的模式较为流行。
某市场人士表示,这是由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大多属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一特点决定的,因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带有极强的政府推动型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征,导致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不可能有太多敌意并购的出现。
市场化的并购还是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作为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们发挥作用,成为并购浪潮的推动者,尹中余称。
但是,对于作为上市公司并购“3G”服务提供商(SP)的中介机构,尹中余的看法并不乐观:一些公司热衷于做直投,一些公司做的业务以借壳上市、定向增发居多,这些实际上属于大发行的范畴,由中介提供的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整合服务在中国目前几乎是空白。
没有高盛等投行跳出来,就没有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并购浪潮,尹中余称,华尔街倒下了,正是中国崛起的时候,本土投行应抓住这一机会。
[责任编辑:jbyao]